刘备和诸葛亮谁聪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3:2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30
看了题目,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问号纯属多余。诸葛亮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刘备文不知国,武不知兵,遇到危难只晓得痛哭流涕,若不是诸葛亮助人为乐,哪有他在史书上的一席之地?就连在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的易中天先生也强调说,刘备是经营不善的董事长,诸葛亮是才智高超的职业经理人,当然是诸葛亮水平更高啦!
其实,《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演义”,很多事情是信不得的。让人津津乐道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纯属子虚乌有,“七擒孟获”也不可能,哪有将一个人捉了又放、放了又捉且多达七次!“空城计”的专利并不属于诸葛亮,而是赵云。情节也没那么曲折:一次赵云与张郃交战,赵竟大开营门,独自一人横*立马,张郃唯恐营内埋有伏兵,引兵退去。其实赵云身后乃一座空营。就好像我们有些干部的述职报告、个人总结一样,将那些虚构的、夸大的部分还原,诸葛亮也神秘不到哪里去。其实《三国志》说得很清楚,诸葛亮并不长于军事,而是一个行政管理人才。
衡量领导者的水平,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二是用人。也就是毛*说的“出主意,用干部”。诸葛亮为刘备出的最大的主意,莫过于那篇《隆中对策》,刘备听后击掌叫好,表示“茅塞顿开”,其实那是刘备表面上的谦虚,是对诸葛亮的正面鼓励,心里未必承认诸葛亮高明多少。“不与曹吴争锋”“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而动”这些要点,刘备哪能不知?前段不就是这么做的吗?不信你看刘备与曹操、孙权打过几仗?至于“跨有荆益”,时候还没到呢,诸葛亮一篇论文先写出来了。倒是后来“跨有荆益”之后,诸葛亮自己违背了早先确定的“静观其变”的决策,不断地与曹魏争锋,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当时刘备早已不在人世,若健在,不批评他才怪呢。
刘备还有一个大的决策,其高明之处常被人忽略,那就是打“汉室”的旗号。不论何种场合,刘备都标榜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汉室的正宗血脉。“中山靖王”是谁?那是刘邦的曾孙,汉武帝的弟弟刘胜,距刘备近四百年了,不说刘备没见过,恐怕连家谱是否弄错也不得而知。那时文字传播水平极低(刘胜之时,纸还没发明呢。刘备时代造纸术已诞生,但远未普及),档案不全,加上王莽篡政,战乱频繁,你拿什么记载来证明四百年前的祖宗?再说西汉蜕变为东汉,就连正宗复汉的更始帝刘秀都已与原来的皇室血脉相去甚远,比刘秀还晚两百年的刘备再正宗又能正宗到哪里去?若是凭个刘姓就可宣称某某正宗,那现在天下所有姓朱的都可宣称是六百多年前朱元璋传下来的正宗血脉。其实刘备对祖宗并没那么深的感情。就算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如今打草鞋,卖凉席,沦为“下岗农民”,说明祖宗余荫已尽。但他还是要打这个旗号,那是他的事业需要。他恨自己没有能力,不然要将小皇帝控制起来。若是那样,还轮得到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人”被曹操抢去了,自己赶快抢个“名”吧。你还别说,他这个名号一打,马上成了“正确路线的代表”。他刘备谋的不是个人地盘,而是“匡复汉室”的大业。他处处出师有名,别人都是野心家、阴谋家,是“贼”,多高明啊,诸葛亮你不佩服吗?
说到“用人”,我们只要联系两个人的经历,便可分出刘备与诸葛亮的高下。这两个人便是马谡和魏延。马谡自幼熟读兵书,才思敏捷,几次关键时刻确实发表过真知灼见,很受诸葛亮赏识。但刘备看出马谡的致命弱点,临死前特意嘱咐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可能过于自信,竟将刘备的临终遗言置于脑后,任命马谡为主帅担负守街亭的重任。结果马谡被判死刑不说,诸葛亮眼看就要到手的全国性胜利也功败垂成。魏延是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此人没什么学历,却很有实战经验,很有创新思维,勇猛粗犷又粗中有细,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出奇制胜,与现在《亮剑》中的李云龙颇为类似。然而这样一位天才将领,诸葛亮并未把他放在眼里。一次诸葛亮兵出祁山,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是宽阔的大路,一条是险恶的小路。魏延极力主张走小路,诸葛亮呵斥他:你懂什么?那条路又陡又窄,不利于部队展开,敌人只要埋伏少量人马,我们就死路一条。结果司马懿就看死诸葛亮不敢走小路,把所有的军力都部署在那条宽阔大路上以逸待劳,诸葛亮吃了大亏。然而他并没从这些事实中反思自己,反而对魏延更加冷淡,很多重任不要魏延担当。魏延也不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圣人,牢*日甚,诸葛亮断定他日久必反,竟在临死前向马岱面授机宜,导演了“魏延反,马岱斩”的历史悲剧。可以断定魏延悲剧不是损失他一个人,而是让一大批人畏惧、寒心,因为此后再未见蜀汉成长出什么著名将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至今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还有一点,不见得人们都能意识到,甚至诸葛亮都未必意识到——诸葛亮本人,便是刘备“用人”的一份杰作。说到“三顾茅庐”,人们往往作为歌颂诸葛亮的素材。一个隐居乡下的待业青年,能让号称皇叔的君主三次来请,多么荣耀啊!其实,真正的赢家是刘备。放下架子多上几次门有什么难的,得到一位军师为自己打工,带来的舒服与实惠不是远远超过下几次乡带来的劳顿么?一顶帽子、几句好话就让诸葛亮倾其所学,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世界上还到哪里去找这样划算的交换?而且在交换的过程中,刘备对诸葛亮不是没有提防的。刘备很高明,城府极深,平日都是仰仗军师,言听计从,绝无一个不字,但到临终托孤时不得不说了,居然用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表述。他对诸葛亮说:我把儿子交给你了,你能辅则辅,如果稀泥巴糊不上壁,请你以国家利益为重,取而代之。刘备果真先公后私、胳膊肘儿朝外拐么?相信他没有这么高尚。而且从逻辑方面分析,若真让刘姓天下改姓诸葛,不是与他终生标榜的“匡复汉室”自相矛盾么?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他把话说明白,实际上对诸葛亮是一个震慑:我都想到这一层了,你若敢乱说乱动,我刘家不会没有对付你的办法!那刘禅也不愧是刘备的儿子,表面忠厚,骨子里却精明得很。他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连称呼都是“相父”,放手让诸葛亮主持工作,弄得诸葛亮不好对他采取什么行动,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话说回来,假如诸葛亮真有图谋之心,刘禅不会没有办法的。阿斗皇帝面对敌国千军万马那是一筹莫展,但要派几个人把手无缚鸡之力的诸葛亮抓起来,粉碎个把“孔明反*集团”,那是易如反掌的。过去都说“扶不起的阿斗”,你可知道阿斗在位多少年吗?42年哩。若没几手功夫,能当那么久的帝王吗?
不要瞧不起领导。那些看上去没什么能耐的领导,实际上都比你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30
我觉得一样聪明,*这个东西讲究的是说话说半句,含沙射影。诸葛亮未必就不知道刘备的那些计量,只不过在那个年代,一个文人要施展才华也不得不依仗一个平台。而刘备在乱世以白身起家创立霸业,记得三国有一段话说,曹操干什么我就反着来,这其实就是他的*远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31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智慧与聪明,谁更牛*?
刘备无疑拥有大智慧,他也许不如诸葛亮聪明,也许不如关羽英勇,也许不如张飞豪迈,但他从一个打草鞋的,混成一国之主,虽然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但毫无疑问,他具有大智慧。
一个认真读书的人,与一个逃课都不被抓痛脚的同学,谁聪明?
聪明…最原始的时候,本身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聪明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必定聪明。
诸葛亮比刘备聪明,这是答案,但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像聪明的逃课同学,也证明不了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31
肯定是刘备,聪明人有个共性就是不甘居人下。我比你能干凭什么你管我,刘备和曹操同级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32
刘备。因为他能使诸葛亮甘心为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