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英华中学历史变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8: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0:43
福州英华中学,自1881年创立,至今已历百多年,其历史沿革,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迁。1937年,日军入侵,英华中学教学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在陈芝美博士的英明决策下,学校于1938年迁至洋口,以继续办学。洋口,作为八闽四大名镇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烟稠密,成为英华中学新的立足点。经过艰难抉择,高二(七七级)学生率先迁往洋口,随后高三(五四级)也加入迁徙之列,共计129人。高一(天鸡级)、初三(更生级)及初二(惊涛级)学生,亦分批次迁往洋口,初一(群生级)学生则继续留在福州。在搬迁过程中,群生级学生及教职工、家属及教学设备、图书、仪器等,均安全转移至洋口,为学校稳定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在洋口,陈芝美校长积极寻求社会各界支持,成立英华中学董事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无偿提供学校使用场所。英华中学在洋口期间,不仅修缮地方公产作为校舍,还新建了高智楼、林吉楼、平和楼、哲明医院、心公科学楼、文渊图书馆等设施。哲明医院成为当时洋口镇唯一的医疗服务机构,为学生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医疗保障。照明问题的解决,也极大地改善了学习环境,学生自备煤油灯,以满足夜间学习需求。
英华中学迁至洋口的八年,是其艰难但充满成就的时期。在这八年中,英华中学不仅克服了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更在教育上取得显著成果。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志士、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企业家等。据统计,八年间,毕、肄业学生总数达到千余人,占英华1881-1951年70年学生总数的40%。英华中学为社会贡献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闽江工委员杨申生、傅孙焕、福州**孙道华、**闽浙赣地下军副司令曾焕乾等*志士,以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陈彪、著名中科院学部委员高由禧、曾融生、林亲基等专家学者。此外,英华学子中还有众多杰出的企业家,如泰国棉花大王丁政曾、菲律宾女企业家邱以芝、台湾企业界知名人士陈炎生、黄萃源等。
英华中学在洋口期间,不仅招收福州地区的学生,还广泛招收顺昌洋口的本地学生入学。数年间,共有60余名本地学生从英华中学毕业,其中不乏优秀人才。英华师生不仅潜心教学读书,还将自己置身于抗日救亡的浪潮之中,参与组织抗日活动,唤醒民众,增强抗日爱国意识。在这一时期,英华中学还成立了*英华特别支部,许世华为*,开展斗争活动。
英华中学在洋口办学期间,坚持严谨的治学理念,强调教学质量,提出“第一流学校”、“第一流教师”、“第一流学生”的三大目标,并努力实施。学校注重德育培养,通过班名体现时代精神,教育学生不忘国难,抗日救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美德和精神风貌。英华中学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包括举办各类讲座、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促进了智力开发和体质增强。
英华中学在洋口期间,团结友爱的“家庭化”精神深入人心。面对福州第一次沦陷后的经济困难,陈校长以身作则,与全校师生共甘苦,共患难,设立互助会,减免贫寒子弟学费,建立学生储蓄所,确保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英华中学的家庭化精神,使得校友间团结友爱,亲如手足,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英华中学迁回福州,其在洋口的八年办学业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3年6月6日,福州英华英语学校与洋口中学结为姐妹校,校训“尔乃世之光”镌刻在旧址石碑上,熠熠生辉。1996年2月28日,洋口中学再次更名为洋口英华中学。愿这两所学校的教育事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光彩,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