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导师联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0: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3:57
客观上来说,作为导师,他们希望考生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对招收学生与指导他们的学习更为有利一些。但是,招硕士与招博士不同。大多数导师招收博士生,会将考生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中选择,事先通过各种渠道对应考学生进行了解,甚至还要求考生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论文寄来阅读,以便确认其有无培养前途。而招收硕士生情况则大不相同,若非本校考生,导师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学生报考、无从确切了解报考者的基本情况,师生双方在复试前都十分陌生,既不利于导师选择学生,也不利于学生正确“推销”自己。
所以,就我们了解,绝大多数导师十分愿意在招考前了解考生,以确认考生有无培养前途。但是,由于他们教学、科研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精力与考生进行大量的联系沟通,因此只得采取回避措施。如此,师生双方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导致导师盲目招生、考生盲目报考的情况,甚至入学后导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报考前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很有必要。
同时见老师之前,希望同学们去提前拜访一下师兄师姐,了解一下这个专业的特点,了解一下你整个目标院校老师他们一个状况,同时也了解你在未来整个复试过程中,老师的决定权到底有多大。所以说这些方面都是一些主要的因素。
众所周知,在研究生阶段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制度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因而,导师在复试中的话语权绝对不容小觑。
总的来说,联系导师指导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有利于导师了解自己。
不同于博士生的招考,硕士生导师往往无从知道考生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毫无疑问,导师当然希望挑选到能力强,又对自己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一方面源于导师往往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果自己所带的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那么将非常不利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比如有的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导师的研究方向没有丝毫兴趣,导致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源于报考的学生能力良莠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复试前师生之间的互动,将有利于导师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为复试成功加分。比如,有的学生将自己曾经发表的论文、学术研究上获得的奖励以及毕业论文等材料传给导师,如果导师认为该生的能力和研究兴趣都甚合心意的话,则无疑胜券在握。
第二,有利于自己了解导师。
一般来说,导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望较高的年长教授。他们大都已经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类导师的最大优点是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人大都谦和,因而有利于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快速成长,师生关系都较融洽。另一类是如日中天的年青学者。他们年轻而富有开拓意识,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是学术上的新星。这类导师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很强的进取心,紧跟学术前沿,热心于研究上的开疆辟土,因而有利于学生接触最新的研究领域,极易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显然,如果你希望在学术上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选择年长的教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希望在短期内把握学术前沿,那么年青学者应该摆在首位。当然,有人强调选择导师应该考虑导师的人品和口碑,笔者很是赞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确实有一部分导师成天忙于学术走穴,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培养。我们时常在一些报道中看到,某位学生在研究生期间与导师仅谋面一两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了解导师时,应该对其人品和口碑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诚然,联系导师的优点很多。但是,如果有人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方式套取复试考题,则无疑是打错了算盘。一般来说,导师大都是德艺双馨的学者。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导师遴选制度。在评定硕士生导师时,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程序。其中学术能力和道德素养是考察的核心。通过严格考核的导师,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都不容置疑。另外招生单位对复试考题都有极为严格的保密制度,除出题的导师外,其他导师根本无法接触考题。因此,寄希望从导师那里套取复试考题,无疑是水中望月,甚至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如,有的考生在复试前向导师送贵重的礼品,妄图从导师那里套取考题,结果往往是招致导师的反感。所以,笔者有必要强调,联系导师的目的是:让导师了解自己多一点,自己了解导师也多一点。通过联系导师,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增加考生成功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生要去见老师的话,一定要重视和老师的面谈,做好各种准备。例如你对这门学科你的了解,你对整个学科发展的认识,以及未来之后,未来你考上研究生之后你所要做的,和老师去进行学习的时候,你的学习态度,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态度,这都决定了你未来是否能够得到老师认可的一个关键要素。
必须要强调的一点,不管是跨专业,还是本专业的同学,都必须在见老师的时候,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强调自己的求学能力,强度自己踏实认真的学习精神,这都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