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0: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21:46
在辛弃疾现存的词集中,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作品共有四首,它们内容相似,可能存在同时创作的可能。其中第二首词后的小注表明,这是在他赴闽任职前,即绍熙元年或二年秋季,桂花盛开时的作品,那时辛弃疾正处于官场失意、闲居带湖的时期。选择的第一首词,似乎起到了序曲的作用,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与处境。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所作,作品豪迈壮观,堪称千古绝唱。辛弃疾在晚年尝试和作,虽年近半百,面对相似的境遇,内心与苏轼有着共鸣。苏轼的壮志豪情难以复制,而辛弃疾选择以《念奴娇》这个词牌挑战,或许是因为苏轼的悲凉之情触动了他。但他没有走苏轼的怀古路线,而是创新表达,将反思融入诗歌,形成情感深沉的意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第一首和词,上片表现出更多悲情,他痛恨现实的敷衍,而这种情绪恰好映射出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他自比为“倘来轩冕”,即官职并非本愿,但在民族危难时却无所作为,这让他深感无力和遗憾。他的矛盾和单纯体现在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却又质疑这种可能性,这种困扰成为他的心病。下片悲壮并存,*和梅花成为诗词中的意象,象征着孤高和无望。尽管如此,他仍怀有豪杰之气,以“浩歌一曲”表达对同志和朋友的期望。
其余三首和词可能是在探索生命和生活的真谛,其中二、三首较为晦涩。第二首借桂花寄寓希望,第三首则充满神秘色彩,象征顽强的生命。最后一首直接表达了为国平乱的愿望,情感更为直接。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辛弃疾深沉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对国家和人生的深深思考。
本词前有小序云:“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 。“ 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东坡的原词,是贬官闲居黄州的所作,在抒发*上失意的感慨这一点上,与辛词有相似之处。辛词也以健笔抒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