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0: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1:33
在古代汉语中,省略句式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例如,"(马)食人之稼",即马误食了别人的庄稼,省略了主语"马";"(鄙人)因谓野人曰",表达了说话者对农民的询问,省略了主语"鄙人"。省略宾语的情况也有,如"野人不听(之)",意指农民未听从子贡的劝说,省略了宾语"之"。
定语后置也是古文特色之一,如"有始事孔子者鄙人",正常语序是"有鄙人始事孔子",意指一个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之人。状语后置则如"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原意为"您不在东海耕田,我不在西海耕田",状语"于东海"和"于西海"放在了动词后。
孔子在路上休息时,他的马误食了别人的庄稼,子贡试图说服农民但未果。这时,一个新手弟子出面,用“您不在我常耕的东海,我不在您耕的西海,我的马怎么会不食您的庄稼?”的话打动了农民,最终得以释放马。农民感叹道:“若能像你这般言辞清晰,那就好了,那先前的人真不知怎么说的!”说完,便解开马的缰绳归还给弟子。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说,相谓曰:“说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