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让工作不枯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6: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14:41
对于一成不变的工作,你是不是每天也有种“上班如上坟”的沉重和乏味感?
工作好像总是一种状态的死循环:到点上班,面对电脑机械地重复着工作。事务总是没完没了,刚完成一项工作,发现领导又给安排来好几项待办事项。于是,期望着能按时下班就太好了。然而下班后也没有心思去做点感兴趣的事,只是流程般地吃饭、睡觉,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大多数职场人的现状,就是这样两点一线地重复着。久而久之,工作变成仅仅是赚钱养家的工作。甚至,有些时常加班的工作,更是把个人生活空间都挤压没了,变得没有了自我。
村上春树说:“如果没有小确幸,人生只不过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其实,“小确幸”也就是获得精神满足的仪式感,如果工作和生活总是一成不变地机械式重复,那我们的人生状态,也就会“干巴巴”的毫无活力了。
因此,如果想要改变“上班如上坟”的空虚和乏味感,我们的工作需要充满“仪式感”,以此来激发内在力量,进入心流,提升工作创造力和心理满足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工作仪式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上班很乏味?
工作中,你可能对这样的情况倍感困惑:
领导每天早上带领团队喊口号,看上去很傻的样子,为什么要做呢?
每个季度末公司都安排聚餐,看上去就是吃吃喝喝,为什么不直接折现呢?
每年公司组织一次团建活动,折腾的员工够呛,吃力不讨好,还不如给放两天假呢。
其实,这些都是工作仪式感,它并非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毫无意义。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在研究宗教时发现,支撑信仰系统得以运转的核心,是由遵照某种类似的程式重复进行的动作来实现的。
这种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程式动作,在进行过程中会像象征符号一样,赋予了它某种含义。从而,使信仰这种无形的东西变得更为具象化,并且从中获得一定的掌控感和意义感。
而工作仪式,虽然没有宗教的信仰般盛大,但只要是遵循一定强度和频率的模式或动作,无论它是简短的,还是夸张隆重的,都可以称得上是工作仪式。而在进行工作仪式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对某种认识的不断强化,或得到精神上的鼓舞。
工作仪式与信仰仪式不同,它有着灵活掌握,适时更新的原则。
首先,它是刻意而为的动作,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调整现在的状态,而设计相关工作仪式。比如早上到公司后,领导带领员工统一喊口号、开晨会,这个仪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帮助团队建立统一的目标和行动方向。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阶段的目的已经达成,或需要调整到其他方向上,工作仪式要逐渐演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执行仪式的人和场景。比如公司一年一度的年会,召集所有员工到场,设置互动娱乐、答谢、表彰、总结等各种环节,非常隆重。这跟日常晨会的仪式层次不同,它承载了更深的意义。
因此,虽然工作仪式看上去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的手段,但它采取了较为迂回的逻辑,是一种“软策略”。长期进行下去的话,在建立目标感、意义感和情感联结层面,都具有很强的无形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工作仪式感有什么意义?它是如何改善状态并提升工作成效的?
对于工作中的仪式感,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看上去感觉就跟在被“*”一样的傻。
事实上,它并不是工作累赘,反而对工作状态改善和效率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书中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那么,仪式感表现在工作中,它有那些具体的作用呢?
1、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提升个人表现。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心理状态与工作效率是“倒U形”曲线关系。当过于焦虑或紧张的时候,思维不再灵敏,注意力和工作能力随之下降。而这种状态,对工作来说无疑是消极的。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现,当举行仪式时,人们可以把自己从“真实”世界中抽离出来,进入另一个更加理想化的世界。仪式赋予人们安全感,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更理想的生活空间。
简单来说,当你在进行工作仪式时,会受到仪式情景中氛围的影响,想象自己以另一种方式在处理事务,短暂地逃离现实工作中那些琐碎的事务和烦恼。
举个例子,开车上班途中遇到被人抢道险些被撞,争执一番后心烦意燥地来到公司,坐到电脑前什么也不想做。按照公司每日晨会流程,大家先喊口号,再统一工作目标,安排重点事项,一套流程结束后,你会发现心思被拉回到工作中,上班路上的烦心事不再是困扰。
另外,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阻力,或任务较难完成,不可避免就会紧张起来。此时,进行某种特定仪式,也可以有效地进行缓解。
哈佛商学院助理教授艾莉森·伍德·布鲁克斯有一项针对赛前仪式的研究:让被试者参加唱歌比赛前进行仪式。操作方式是让被试者画一幅能体现当下感觉的画,先在这幅画上撒盐,再大声数到5,然后把这张纸揉皱丢进垃圾桶。
通过询问被试者的情绪状态,测量被试者的心率,研究人员发现,人们进行特定的仪式比随机行为和进行非仪式行为都能更有效地缓解紧张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激励内心,找到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
仪式感对于团队来说,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一方面它背后蕴含着团队的目的,告诉每个成员我们要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它又对每个成员强调自己的身份认同,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
当团队每个成员都清晰地知道目标在哪,自己应当怎么去做,团队的凝聚力会空前提高,如此达成目标的成功率自然就更有把握。
这类的例子,在体育比赛中非常普遍,比如足球、篮球和排球等这类运动开场前,球员们会围成一圈口中振振有词,甚至还有像“毛利战舞”式的狂野表演。其实都是为了鼓舞士气,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进而在赛场上提升整体的表现。
而在职场中,团队仪式感往往表现在头脑风暴会议、总结表彰等形式上,通过合理设计其中的环节和动作,不断暗示和激励员工,给团队带来活力,为整体工作表现打下良好基础。
亚马逊从一个小创业公司开始时,就设计小仪式感来鼓舞员工士气。贝索斯设计了一个“好事铃”的仪式,只要亚马逊有了新的订单,铃声就会响起,以此来激励团队。当铃声不断响起时,员工的工作心态也会呈现兴奋的状态,团队整体的工作表现自然会更加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提高掌控感,进入心流,激发工作创造力。
当你在工作中接受到较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往往心中会不自觉产生畏难情绪。此时,通过合理的仪式就可以帮助你增强专注力和信心。比如,在做个人竞聘演讲时,登台之前与大家击掌鼓励,彼此加油鼓气。
知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心流”理论,它是指当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通过自觉努力而完成有价值的工作时,这种体验感受是最优的。
这个理论基于他的一个“经验抽样法”的实验:给被试者配备一个传呼机,然后设定传呼机在特定时间会自动响起。这时,被试者需要记录下来当时正在做的事情和感受。正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才让契克森米哈赖洞见到“心流”理论。
而通过这个实验,也表明了人们在通过某种仪式感的激发下,会进入“心流”状态,外在表现的仪式挖掘出个人更强的意志和信念,从而无论是个人工作创造力,还是整体团队的表现,都会发生质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如何创造工作仪式感?3个步骤,让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充满活力
知名神经学家盖瑞•斯默尔在其《大脑*》中提到:与电脑程序的多任务切换不同,我们人脑的注意力切换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关闭和启动。每次注意力的切换,我们大脑的额叶处理中心需要激活不同的神经回路。
当个人或团队的精力被不合理的工作仪式额外消耗,它不仅对工作没有促进,反而成为累赘。所以,如何创造一个合理的、发自内心被接受的工作仪式,就显得尤为关键。
但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我们情感表现普遍比较内敛,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对于仪式感的体验并不丰富。而对于主动打造仪式,更是感觉一头雾水。
其实,仪式感并不需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或资源,我们应当去创造个人或集体的仪式感,以此来缓解工作的乏味,让工作不只是挣钱的工具,更是成为精神满足的一项活动。
那么,如何给自己或团队打造合理的工作仪式感呢?
在土耳其的赫斯特·欧森与美国的玛格丽特·哈根两位博士合著的《工作需要仪式感》书中,提出了创造新仪式的三个阶段:发现、设计和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挖掘仪式的意图,寻找一个良好的触发契机。
在发现阶段,需要探索新仪式的核心组成要素,比如仪式目的、应用场景等。
首先,找到创造新仪式的目的
每个仪式都有其核心的意图,通过仪式表达一些观点,或者传递一些情感。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观念,还是团队的目标、愿景,都必须在设计仪式前确定完成。这是能够获得参与人员对仪式感认同的关键。
举个例子,设计一个业务技能分享会,它的目的核心应当“分享”上,但同时又有着激励其他员工的双重属性。有了这个清晰的认知,才能在后面的设计环节上,准确找到支持者并让其影响其他参与者的主动性。
其次,确定新仪式的应用场景
每个仪式的目的不同,在运用时也应当灵活变化,以便使执行过程和目的能顺利达成。如果不考虑应用场景,比如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空间去执行仪式,执行人则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抵触。
应用场景中,包含时间、人员和地点等因素。比如业务技能分享会仪式,时间是每周三上午,人员是全体员工参与,地点是公司会议室。
以应用场景为锚点设计的仪式感,才能更大限度地结合触发因素来达到效果最佳,并且让这个仪式能坚持做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设想雏形,确定一个象征性的道具或动作,并提炼出叙事弧线
在设计阶段,需要运用多种元素组合起来,以此构建良好的仪式体验。
仪式的元素
元素应当包括在执行过程中,涉及的道具、话术等内容。
比如,在月度销售任务达成的表彰仪式上,道具需要准备奖状或奖牌、奖品、相关数据展示设备等,话术则需要对月度任务的要求、达成情况、奖励结果、鼓励他人等内容的准备。
找出关键点
每个仪式都有其特别之处,可以是其关键环节,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或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表示仪式要做的非常豪华,这样反而会有距离感,应当以简便、易执行为准。
比如,表彰仪式的奖状和奖牌与晨会加油仪式中的口号明显不同,在执行时需要格外注意道具和流程,做到既严肃,又不过于呆板。
设计叙事弧线
仪式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有完整的叙事弧线,它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理清仪式的框架后,在执行过程中才能避免出现偏差。
比如,表彰仪式上,开头应当由主持人介绍活动概况和给员工颁奖的人选,然后颁奖人上台准备好奖品道具,再邀请获奖员工上台领奖,甚至还可以安排其进行获奖分享。最后,颁奖人和领奖人重回原位,活动进行下一项。
好的仪式感会抓住每个扩大影响力的机会,在仪式的元素、关键点和叙事弧线中,充分让积极者发挥作用,就更容易让这个仪式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将仪式在付诸实践前反复模拟演练,编纂或修正规则,确保效果
在实施阶段,需要考虑现实执行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难以执行或无效执行的尴尬。
进行模拟演练
付诸实践之前,应当先自我检测仪式在使用中是否有效。可以视仪式的大小,在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上进行模拟演练。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就马上把现行的策略进行调整,不断打磨仪式,让它不仅有效,还更容易被接受和更有意义。
举个例子,“员工拓展训练结营仪式”是团队建设中项目的一个关键仪式,它会把训练营的体验成果进一步升华。其中涉及到训练营回顾、成绩展示、表彰和感言等多个环节,在发现和设计阶段都已完成后,需要与参与者模拟演练整个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要反思仪式是否在强加给参与者, 真正需要的是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让参与者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
确保仪式效果
仪式一旦执行就要对工作起到积极的帮助,而通过模拟演练排查出来的问题,可以再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无论是核心的道具和话术,还是叙事弧线的每个环节。
比如,在“员工拓展训练结营仪式”模拟演练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训练营回顾的计划用时过长、成绩展示道具不够醒目等细节问题,而这正是编纂或修正规则的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