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铢半两的年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4: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3:23
四铢半两是古老钱币,是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继位后铸造的,因朝廷法定钱重四铢故称四铢半两.刘恒即位后亲贤纳谏,倡导以农为本,注意发展生产,紧缩通货,把从税收收来的钱储存于国库之内,不在放出,同时取消盗铸钱令,允许自由铸造,鉴于五分钱轻小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半两钱。
四铢半两直径2.5厘米上下,重2.2 --2.8克,穿孔明显变小,按内郭分有郭半两与无郭半两两种,背平,半两钱虽为小篆,然笔画方折已显汉隶风韵。官铸有法钱,许民间铸四铢钱,吴王刘濞、大夫邓通等自铸四铢钱而成巨富。
四铢半两因较顺应当时的国势民情,在汉初币制多变时铸行长达40年之久。
汉初对铸钱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许民间私铸,这种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贵族、豪强和富商们。权贵富商既占有矿(铜)山,又拥有劳动力,还有雄厚的资本和专门的技术,开放私铸,使他们成为直接受益者。
后来,西汉的奸商们就在四铢钱上大作手脚,他用锉刀一个一个地从四铢钱背面锉刮铜屑,然后再用锉下的铜屑铸造新的钱币,以让自己手中的货币生儿下蛋!结果西汉四铢钱被越锉越薄,民间私造的货币越来越多,以致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最后四铢钱不得不停止流通。并改革币制,严禁民间私造货币,违令者一律格杀勿论。
《汉书食货志》说:孝文五年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自寿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余年(即武帝建元五年至元朔三年之间),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此后有司言三铢钱轻,更请郡国铸五铢钱.以上内容与《史记平准书》同,对四铢半两、三铢钱铸行时间作了相当明白的记述。可是,班固在写《汉书武帝纪》时,不慎写入建元元年春二月行三铢钱.把考文五年(前175)后四十年的建元五年(前136)误成建元元年(前 140)行三铢钱。建元元年距孝文五年就不是四十余年,而只有三十余年了。班固还未注意到《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建元五年行三分钱(分 为铢之误)的记述,在《武帝纪》中参入建元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对此,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汉书》以 三铢-半两-五铢的继承关系与《史记》半两-三铢-五铢的继承关系不合,因此,写《前汉纪》时,在班固认为建园园年行三铢钱、五年行半两钱的错误之上,再加元狩四年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五年行五铢钱,错上加错地形成三铢钱二度铸行论,但荀悦没有说明第二次铸行的三铢钱是继承哪一种半两钱。据王裕巽《西汉武帝建元年间初行三铢钱考》说:三铢钱概为背平素,面有外轮之式,与武帝始铸于建元五年,罢销于元狩四年的武帝半两钱铸式全同。那么第二次铸行的三铢钱,即承接有外轮的半两钱了。现有湖北江陵168号汉墓出土物证实,有外郭的关两钱,在文帝时早已铸行,正是武帝建元五年行三分(铢)钱时被罢总收入之物,怎么成了始铸于建元五年的有外轮的半两钱呢?因此,三铢钱二度铸行论,就成了无稽之谈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3:27
四铢半两是古老钱币,是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继位后铸造的,因朝廷法定钱重四铢故称四铢半两.刘恒即位后亲贤纳谏,倡导以农为本,注意发展生产,紧缩通货,把从税收收来的钱储存于国库之内,不在放出,同时取消盗铸钱令,允许自由铸造,鉴于五分钱轻小于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半两钱。
四铢半两直径2.5厘米上下,重2.2 --2.8克,穿孔明显变小,按内郭分有郭半两与无郭半两两种,背平,半两钱虽为小篆,然笔画方折已显汉隶风韵。官铸有法钱,许民间铸四铢钱,吴王刘濞、大夫邓通等自铸四铢钱而成巨富。
四铢半两因较顺应当时的国势民情,在汉初币制多变时铸行长达40年之久。
汉初对铸钱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许民间私铸,这种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贵族、豪强和富商们。权贵富商既占有矿(铜)山,又拥有劳动力,还有雄厚的资本和专门的技术,开放私铸,使他们成为直接受益者。
后来,西汉的奸商们就在四铢钱上大作手脚,他用锉刀一个一个地从四铢钱背面锉刮铜屑,然后再用锉下的铜屑铸造新的钱币,以让自己手中的货币生儿下蛋!结果西汉四铢钱被越锉越薄,民间私造的货币越来越多,以致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最后四铢钱不得不停止流通。并改革币制,严禁民间私造货币,违令者一律格杀勿论。
《汉书食货志》说:孝文五年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自寿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余年(即武帝建元五年至元朔三年之间),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此后有司言三铢钱轻,更请郡国铸五铢钱.以上内容与《史记平准书》同,对四铢半两、三铢钱铸行时间作了相当明白的记述。可是,班固在写《汉书武帝纪》时,不慎写入建元元年春二月行三铢钱.把考文五年(前175)后四十年的建元五年(前136)误成建元元年(前 140)行三铢钱。建元元年距孝文五年就不是四十余年,而只有三十余年了。班固还未注意到《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建元五年行三分钱(分 为铢之误)的记述,在《武帝纪》中参入建元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对此,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汉书》以 三铢-半两-五铢的继承关系与《史记》半两-三铢-五铢的继承关系不合,因此,写《前汉纪》时,在班固认为建园园年行三铢钱、五年行半两钱的错误之上,再加元狩四年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五年行五铢钱,错上加错地形成三铢钱二度铸行论,但荀悦没有说明第二次铸行的三铢钱是继承哪一种半两钱。据王裕巽《西汉武帝建元年间初行三铢钱考》说:三铢钱概为背平素,面有外轮之式,与武帝始铸于建元五年,罢销于元狩四年的武帝半两钱铸式全同。那么第二次铸行的三铢钱,即承接有外轮的半两钱了。现有湖北江陵168号汉墓出土物证实,有外郭的关两钱,在文帝时早已铸行,正是武帝建元五年行三分(铢)钱时被罢总收入之物,怎么成了始铸于建元五年的有外轮的半两钱呢?因此,三铢钱二度铸行论,就成了无稽之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