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5: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4:36
前人对横山组层位的认识分歧很大,多数认为其层位低于馆头组 ( 表 14-2) ; 也有认为其层位高于馆头组或相当于朝川组与馆头组的总和。
横山组为红色建造,化石贫乏,无法靠化石解决其层位问题。在墩头盆地中,可见横山组整合于方岩组和寿昌组之间,理应相当于馆头组和朝川组的总和。墩头盆地的横山组整合于中深湖相的寿昌组之上,其下部为浅湖亚相; 中部开始出现砂砾岩,向滨湖方向演化; 上部变为河流相,更上便是山麓堆积相砾岩的方岩组。从相序分析,横山组的中、上部相当于朝川组,下部应当是馆头组的层位,特别是它与寿昌组整合接触,不应缺馆头组层位。但下部的岩性有别于馆头组,主要是缺馆头组所特有的暗色层和初始充填阶段扇三角洲亚相砾岩,因此过去地层对比往往回避跟馆头组直接对比。问题不是缺馆头组,而是缺馆头组所具有的岩性特点。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有二: ①扬子陆块上,早白垩世中期未发生使寿昌期湖盆封闭的幕式运动,早白垩世晚期盆地是早白垩世早期盆地的延续,盆地演化的初始充填阶段和湖扩展阶段在寿昌期,到馆头期已是湖萎缩阶段,变成滨浅湖相,所以横山组中未出现馆头组沉积的那种环境,也就没形成与馆头组相似的岩性和岩相,没见暗色层和砾岩,而都是一套红层; ②扬子陆块稳定性较高,早白垩世晚期地壳构造活动不表现为断陷,而表现为拗陷,具有一种渐进的演化过程。由于拗陷幅度不大,未形成饥饿盆地,所以未见暗色层。据报,近年已在横山组上部发现恐龙蛋化石,更可证明横山组与馆头组 + 朝川组相当。
有鉴于馆头期以暗色层为特征,或许会给人以馆头期并非干热气候的印象,不宜跟干热气候带形成的横山组对比。但笔者考察老竹盆地馆头组剖面时,发现馆头组下部有百米厚的河流相红层; 据区调资料,汛桥一带馆头组甚至以红层为主。因此馆头组的暗色层不是温湿气候产物,而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是大幅度沉降和非补偿沉积作用的结果。馆头期的气候也是干热型,所以滨浅湖相的横山组红层与暗色的馆头组对比是可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4:30
前人对横山组层位的认识分歧很大,多数认为其层位低于馆头组 ( 表 14-2) ; 也有认为其层位高于馆头组或相当于朝川组与馆头组的总和。
横山组为红色建造,化石贫乏,无法靠化石解决其层位问题。在墩头盆地中,可见横山组整合于方岩组和寿昌组之间,理应相当于馆头组和朝川组的总和。墩头盆地的横山组整合于中深湖相的寿昌组之上,其下部为浅湖亚相; 中部开始出现砂砾岩,向滨湖方向演化; 上部变为河流相,更上便是山麓堆积相砾岩的方岩组。从相序分析,横山组的中、上部相当于朝川组,下部应当是馆头组的层位,特别是它与寿昌组整合接触,不应缺馆头组层位。但下部的岩性有别于馆头组,主要是缺馆头组所特有的暗色层和初始充填阶段扇三角洲亚相砾岩,因此过去地层对比往往回避跟馆头组直接对比。问题不是缺馆头组,而是缺馆头组所具有的岩性特点。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有二: ①扬子陆块上,早白垩世中期未发生使寿昌期湖盆封闭的幕式运动,早白垩世晚期盆地是早白垩世早期盆地的延续,盆地演化的初始充填阶段和湖扩展阶段在寿昌期,到馆头期已是湖萎缩阶段,变成滨浅湖相,所以横山组中未出现馆头组沉积的那种环境,也就没形成与馆头组相似的岩性和岩相,没见暗色层和砾岩,而都是一套红层; ②扬子陆块稳定性较高,早白垩世晚期地壳构造活动不表现为断陷,而表现为拗陷,具有一种渐进的演化过程。由于拗陷幅度不大,未形成饥饿盆地,所以未见暗色层。据报,近年已在横山组上部发现恐龙蛋化石,更可证明横山组与馆头组 + 朝川组相当。
有鉴于馆头期以暗色层为特征,或许会给人以馆头期并非干热气候的印象,不宜跟干热气候带形成的横山组对比。但笔者考察老竹盆地馆头组剖面时,发现馆头组下部有百米厚的河流相红层; 据区调资料,汛桥一带馆头组甚至以红层为主。因此馆头组的暗色层不是温湿气候产物,而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是大幅度沉降和非补偿沉积作用的结果。馆头期的气候也是干热型,所以滨浅湖相的横山组红层与暗色的馆头组对比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