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0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7:40
群体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在逻辑层面上发生了转变,其核心在于利益的分配与冲突。社会学理论指出,当利益受损的群体感到被剥夺或侵犯时,他们往往带有敌意,这可能导致社会潜伏着冲突的风险。上层、中层和下层的划分,正是这种利益分化现象的产物,它影响着民族的亲和力和团结力,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当前,工农关系、干群关系以及新生私营企业主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这种矛盾性。
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协调发展是关键,即需要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合理平衡。这包括通过补偿性*,如社会保障、救助和基本权利保护,来支持弱势群体;同时,通过发展性*,如提高社会参与机会和能力,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以促进群体间的互动与整合。
人的文化素质是提升群体关系协调性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关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影响生产资料的利用以及社会交往的选择。提升文化素质可以缩小认知和利益的差距,促进中华民族内部各群体间的和谐,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内部关系的和谐不仅体现在民族与民族、利益群体间,也体现在个人与个人、地区与地区之间,如协调上下级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以及推动祖国统一,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群体关系,是指人作为个体在社会游荡而形成群体,性质与概念发生了变化。人在个体的时候想的很多而做的事却很少,完成单一的事情往往很困难甚至无法完成。人在群体的时候如果与组成群体的个体关系相处融洽,在办事与开发新新事物的速度及成效上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区分个体与群体的的关系上却往往让人捉摸不透,个体与群体存在的差异无法来对比。一般个体得屈服于群体而群体得有个体来拼凑,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能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