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1: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6:41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不仅对活人讲究礼仪,也对死人讲究礼仪。每年我们会祭奠死者,这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表达,它让生者见证了礼仪的延续。祭奠的对象通常是先人,但也有情况下,白发人祭奠黑发人。一年中有几个集体祭奠的日子,这些日子被称为祭日,它们可能源自古代对太阳的祭拜。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家上坟,这算是春节祭奠先人的一种方式。农历清明节时,人们大多会去上坟,烧纸、摆放供品,以此祭奠逝去的亲人。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我们会放河灯、烧纸钱,以此来祭奠死者。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会给死者烧纸衣服,因为我们要过冬了,也希望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不怕冷。烧纸衣服和纸钱,以及坟前的祷告,都是希望死者能过得好,不要挂念家里,保佑家人平安。还有忌日,这是指父母或祖先去世的日子,这一天家人会避免饮酒作乐,因此称为忌日,也叫做忌辰。古代有守丧三年的习俗,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有些*在父母去世后要回家丁忧,守丧三年,期间不管职位多大都要离职。国家也不强招丁忧的人为官,特殊情况下强招叫做“夺情”。丁忧期间,*要在父母坟前吃住,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不娱乐,以此报答父母的恩情。有的*丁忧期满后不能官复原职,因为职位已被别人顶替。因此,*要提倡孝道,孝敬父母,以免影响官职的升迁和任免。*父母的长寿会让*受益,比如在父母寿辰时,下级*会送来礼物或银子。尽管人已死去,但如果*离职后再去丁忧三年,已经没有意义,最大的意义就是提倡孝道,让人们都来效仿,要善待活着的父母,也要善待死去的父母。因此,很多人上坟其实是为了给活人看,不只是迷信。如果人死之后真的有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那么又是谁规定了烧纸钱或纸衣服、上供品之后,死者的灵魂就能在另一个世界收到呢?其实这些都是虚妄之谈,并非真的有此事。洪喜庆的《杜诗辩证》上说:“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纸为纸,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说的就是给死者烧纸钱的事,这是一种古老的风俗。纸钱的进化反映了世俗的观念,也反映了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以前的纸钱都是圆形方孔的大圆纸钱,后来发展为打上铜钱印记的草纸,还有锡箔纸叠的金银元宝,后来成了印上金银印记的草纸,后来有了模仿真纸币的冥币,还要印上“冥通银行”等字样,有的甚至能以假乱真,只是数目字不一样,一张冥币能印上一亿元,简直要让阴间通货膨胀了。人们只能通过梦境来解释死亡之后灵魂归属的现象,如果梦到死去的亲人,就要在临近烧纸的日子给死者买很多大面值的冥币,还要准备一些死者生前爱吃的爱喝的东西作为上供的供品,到坟前祭奠。如此一来,祭奠的风俗就兴起来了,除了集体祭奠的日子,还有死者的忌日,有的还要在死者的诞辰去祭奠,这是比较注重礼仪的。其实,一切都归于虚妄,只不过耽于形式罢了。有的人生前得不到儿女的照顾,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儿女们经常到坟前祭奠,算是做戏给别人看了。除了倡导一种风俗,就是提高自己的名气了。当然,一年祭奠几次是有深意的。祭奠死者是为了给活人看,而且还要让祭奠的人更加珍惜眼前人,珍惜生者的有限岁月。当然,祭奠的人也会有一种自信和自豪,毕竟他在坟外面,还能痛快地生活,而死去的人在坟里面,已经不存在了。有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把老人留在家里,一年之中只有祭奠的日子回来,顺便带些礼物看望二老。也就是说,祭奠的日子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共同祭奠,共同缅怀先人,有着团结的作用,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而祭奠的过程就是行使礼仪的过程,家人们一起打纸钱,传承礼仪和文化,还要分头买贡品,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上供之后,可以弄一点供品放进火堆里,剩下的就可以让孩子吃了。传说孩子吃了供品胆大,其实只不过不想浪费供品而已。孩子没有大人的世俗观念,当然不会管什么鬼神了,见了吃的就要吃,也算是“净坛使者”了。由此来看,祭奠死者绝对是给活人看的,而且还强化了利益和道德,怪不得很多朝代都不禁止,而是大力提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