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1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20:12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中,有一项特殊的容隐原则,它并非无条件的包容,而是有所*的。容隐主要针对非严重威胁统治秩序的犯罪,如谋反和大逆等重大罪行不在其庇护范围内。这表明容隐规则并非绝对,而是需要明确的界限以防止司法判决的任意性。
在实施亲亲相隐的权利时,法律采取了概括式立法的方式,即对轻微的犯罪行为,允许亲属之间相互隐瞒,不将其告发给官方。这是出于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考虑,以及对个人隐私的尊重。然而,对于那些明确不应被容隐的行为,法律则有严格的*,确保公正和法治的执行。
在必要时,司法解释会作为补充手段,对容隐原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细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这种制度的设立,旨在平衡亲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使得法律既有刚性,又有弹性,既能保护家庭的安宁,又能维护社会的秩序。
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