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11: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7:15
性早熟的早期发现和防治策略
在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青春发育初始年龄表现为逐渐提早的趋势。但如果女童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异常性疾病(表现为女孩8周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周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9周岁前出现*和*发育或11周岁之前出现遗精),则应视为性早熟。
近几年,儿童性早熟的情况在临床中比较多见,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数据的统计,但从现在接诊情况来看,性早熟患儿日趋增多,在儿童内分泌疾病中已经排到第二位,其中女孩的性早熟更多见,年龄跨度也较大。
性早熟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没有任何好处。性早熟会使孩子提前终止长个,结果导致成年身高较矮。同时,患儿因为与同龄伙伴不同的身体外形,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焦虑情绪,进而影响患儿的学习及与同学的融洽相处。
多种因素造成性早熟
除了遗传、疾病等因素外环境污染、营养过剩、误服含雌激素的药物,看言情涉性书籍或影像等,都是造成孩子性早熟的重要原因。
性早熟患儿中很多与肿瘤有关,所以首先应进行疾病排除,看看患儿是否有下丘脑垂体的肿瘤,以免漏诊。同时,外源性激素也会影响儿童性早熟。一些儿童能量摄入过多,进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的出现;摄入一些被激素污染的食品;如牲畜体内可能被注射雌激素而多长肉多产奶,鱼虾食用的激素饲料等,这些环境激素都可能造成性早熟的原因之一;*信息也会造成性早熟,当然这是对部分年龄较大的孩子而言的。
儿童个子长太快须警惕
如果发现孩子过早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家长应该尽快将孩子送到医院检查。当第二性征本身还不太明显时,家长往往缺乏判别能力,感受不到孩子外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时甚至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如男孩明显变声),家长也会视而不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性早熟儿童不能及时就医,从而延误了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的时机。
儿童出现性早熟状况时,无一例外地会出现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在较短时间内身高就能从同龄儿童中“脱颖而出”。此时,家长应该观察男孩外生殖器尤其是*大小,女孩乳房是否发育,内裤上有无生殖道分泌物所留下的污迹甚至血渍的现象。平时家长最好随时记录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比如,给孩子记录成长日志,在墙上或冰箱上做一个简单的标尺,每隔两三个月给他们量量身高。如果发现孩子生长突然加速或生长速率每年超过6厘米以上,则应该带孩子看儿科内分泌医生,明确有无发生性早熟的可能,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同时,也有一部分儿童的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部位及其附近发生的肿瘤所致。 这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持续的头痛,甚至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这种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较好。
其实,非病理性早熟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建议家长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适当控制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尤其避免油脂多的食物,少吃甜食,但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些蔬菜水果。
2、收拾好自己的药箱和化妆品。不要让儿童接触到含有性激素的化妆品
3、不吃反季节的东西。反季节蔬菜有可能是通过激素来催熟的,孩子长期吃,可能会导致性早熟。
4、不乱吃补品。常用的补品中,如花旗参、蜂胶等富含激素。市面上流行的多种儿童维生素等营养保健品,也含相关的诱发儿童性早熟的物质。有的孩子患病后,很多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吃补药,其实大多数孩子患病后恢复很快除非是慢性病,基本上不需要进补。
5、少吃鸡、鸭脖子。鸡和鸭的脖子里面有淋巴,这些淋巴含有激素。
6、晚上睡觉请关灯。高质量睡眠可以保证垂体在夜间分泌足量的生长激素。光线强会影响睡眠从而导致激素分泌紊乱,有可能造成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性早熟。
7、增加体育活动。肥胖也是导致儿童性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要锻炼下肢,每天应保证3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可选跑步,爬楼梯和跳绳。
8、少让孩子接触*视觉刺激。现在不少言情剧、动画片都有*内容,建议孩子避免过度看爱情影片或小说,否则可促使儿童发育提前。六安市人民医院儿科胡旭
婴幼儿时期的特殊微小青春期现象:小青春期是指男性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龄的一个窗口期(女性婴儿从出生到约2―3岁),此期体内诸多性激素水平出现短暂的迅速上升,达到近似青春期的分泌水平,而后降低。近年来对于小青春期及其相关激素变化与性发育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此窗口期在性发育异常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也逐渐被重视。通俗来讲,胎儿在母体中的雌激素水平是非常高的,当脐带剪断的时候,婴儿和母体之间的联系就没有了,但是很快婴儿体内就会建立起下丘脑―垂体―性腺的轴系,这是调节体内内分泌的重要的轴系之一。当出生的时候,这个轴系虽然还不太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备的,体内的这些性激素升高,我们叫微小青春期。
婴幼儿1岁后,负反馈的阈值改变,敏感性升高,其负反馈作用逐渐加强。3岁至青春前期呈高敏感状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受抑制,性腺激素(Gn)处于低水平。至青春期发动前夕,负反馈的阈值升高,敏感性下降,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垂体分泌性腺激素(Gn)开始增加。进入青春期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释放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脉冲性分泌增加促使性腺发育。
出生时,下丘脑-垂体-性腺(*或卵巢)轴作为体内重要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虽还不像成年人那般稳定,但已基本完成建立。出生前,在母亲体内由于通过胎盘而获得大量的雌激素,使该系统暂时被搁置。出生后,随着脐带被剪断,胎儿与母亲失去了连接的纽带,胎儿内分泌系统必须开始学会独自承担重任。离开母体后不久,尤其是男性婴儿,在数分钟之内就开始调试其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运行功能,分泌的雄激素水平最高可达到正常成年男性水平的低值。此时,*轻度增大、有*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此现象可持续到约半岁左右;与男婴相比,女婴的反应稍慢一些,但也要在出生后几小时之内开始调试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此时,这一系统还不十分稳定,可间断地分泌雌激素。在此期间,雌二醇水平可波动于0到50pg/ml(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限)之间。极少数新生女婴儿,由于母体来源的性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可能出现假月经现象。
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程度较轻的乳房发育。这些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并且不十分明显,但可出现在2岁之前。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极其类似于真正青春发育的过程。因此,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小青春期的形成可能是出生时由宫内向宫外环境的转变而导致体内激素水平激增的结果。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功能在胎儿期已经形成,并在妊娠中期就开始出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首次分泌。胎儿期由于循环血中高的胎盘源性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功能的抑制作用,脐带血中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浓度很低。出生时,婴儿经历了母体性激素的突然撤退,胎盘源性性激素对下丘脑一垂体-性腺轴(HPGA)的抑制作用消失,于生后l周内出现婴儿促性腺激素水平的显著升高,FSH和LH分泌的增加又引起性激素分泌的高峰,从而形成了小青春期的短暂激素激增。小青春期通常会自愈,一般不需要治疗。但临床上对于有性发育迹象的小婴儿应重视性激素水平的检测和子宫、卵巢等超声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子宫、卵巢、卵泡有增大时,要考虑性发育异常类疾病,需要详细检查,从而为性发育异常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信息,确立正确的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