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2: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20:38
罗杰斯的名言,“当我看着这个世界时,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揭示了他的人本主义视角。在他的理论中,人本主义与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弗洛伊德主张人性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驱动,而行为主义则将人视为环境刺激的反应者,忽视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内在价值。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认为人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在受环境影响时,也具备选择和塑造自己生活的可能性。
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和个人主义思潮。1967年,亚伯拉罕·马斯洛成为美国心理学会*,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得到了广泛认可,表明这一理论已经开始影响到心理学界的核心地位。
然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某些观点不同。他强调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非社会性和历史背景下的个体。他的学说关注的是人的自然属性,而非其在社会中的复杂交互。这与人本主义的完整含义有所偏差,因为真正的人本主义应当包括个体的社会性和历史维度。
在西方哲学中,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谢勒和克拉格斯,将“人本主义”曲解为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理论,这是对人本主义初衷的误解。真正的现代人本主义应当关注个体的成长、自我实现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