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1: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20:30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主要围绕“习性”(habitus)和“场域”(champs)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首先,"习性"并非简单的习惯,而是个体通过长时间生活实践形成的,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方式。如中国人对米饭的依赖,即使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环境中,他们仍将吃米饭视为吃饭的象征。在社会阶层和场域理论中,个体的行为和观念深受其成长环境影响,即使是贵族的后代,即使经济条件不佳,也可能对精英生活有深深的怀念,难以适应平民生活。
“场域”则是一个社会中被划分出的多个竞争领域,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目标和结构。布迪厄深受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影响,认为场域并非实体,而是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领域,其中包含了资源的争夺和象征性的斗争。场域中,资深和资浅者、资源掌握者与匮乏者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他们通过象征斗争争取认可。
布迪厄的社会科学家角色是揭示场域的特征、角色和资源分配,他认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场域中的关键筹码。他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反身性,即学者要通过自己的研究工具来审视其领域,包括社会学领域的惯习、阶层结构和*关系,以及学者个人为了区别地位所采取的策略和学说策略。
布迪厄的社会空间理论结合了马克思和韦伯的理论,探讨了社会分级、生活方式和斗争、社会等级再生产等问题。他认为社会学的科学性声明背后往往隐藏着权力的争夺,而社会学者的任务是通过后设分析理解并控制那些影响他们论述的力量,以排除社会决定因素的影响。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又译为布丢)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1977)、《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90)、《语言与符号权利》(1991)、《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