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天坑岩溶漏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22: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19
岩溶漏斗,又称斗淋,是石灰岩地区常见的地貌特征,其形状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直径可达数米至数十米,深度则在数米至十余米之间。这些凹地的边缘陡峭,底部通常堆积有碎屑石块和残余红土,内部可能发育垂直裂隙或与暗河相连的溶蚀孔道。当孔道被堵塞,漏斗内会积水形成湖泊。岩溶漏斗的形成是地表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并扩大裂隙的结果,最终导致土体崩塌,形成环形裂口,最终陷落成漏斗状。
岩溶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术语随研究进展而更新。"漏斗"这个术语起源于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方言,原意为谷地。早期的岩溶研究中,它仅指谷地。随着19世纪岩溶学的发展,德语地质学家将喀斯特高原上类似漏斗的地形定义为"漏斗",并广泛使用。Cvijić的《岩溶现象》一书中,漏斗的概念已扩展至各种岩溶地貌,如溶蚀漏斗、塌陷漏斗等。在不同语言中,如塞尔维亚语,也有类似的词汇。
在19世纪下半叶,关于漏斗的成因存在塌陷和侵蚀两种理论,后来V. Panoš's将其分类为30种。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英语命名原则,列出了15种不同的漏斗类型,如冲积漏斗、塌陷漏斗等。在中国,随着岩溶研究的深入,如塌陷漏斗规模巨大的被称为"天坑",这反映了中国岩溶地貌研究的丰富多样。未来,随着更多新的岩溶地貌的发现,可能会有更多词汇被用于描述这些特殊的地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