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2: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6:03
导读: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复杂而完备,场面隆重、肃穆,其中虽有许多迷信习俗,但其更多地是寄托了生者念祖怀亲之情,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敬孝。从中国丧葬礼俗中可以体会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那么,传统丧葬礼俗之下葬是什么?坟墓的渊源和下葬风俗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下葬
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下葬”,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现在虽然下葬习俗随着土葬的废除而消逝了,但其民俗文化值得我们考究。
坟墓的渊源
旧时人去世后多为土葬,所以说起下葬,首先要介绍一下坟墓。旧时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平者叫墓。《易传·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可以说殷及西周的墓地上是不筑坟堆的。后来发展到春秋以后,开始在墓上筑坟堆。当时坟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到了战国时期,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墨子·节丧下》以为当时王公大人的墓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此时“坟墓”、“丘墓”也就成为坟墓的通称。自秦以后,丧葬筑坟墓之俗历代沿袭。特别是历代帝王,往往在世期间,就开始为自己修筑坟墓。据《史记·集解》,秦始皇用72万人为自己建造陵墓,“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筑坟之习渗入了许多迷信色彩。父母死后,孝子要“负土成坟”(司马光《书仪》)。而且民间认为,坟地要选择得好,可荫佑子孙平安富贵。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生气凝结的吉穴。于是,有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参与择地,风水先生因此也编出了许多选择坟地的说法和讲究,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下葬的风俗
古代讲究“入土为安”,下葬的仪式也因此非常讲究和繁琐。坟地选好后,一般都事先掘好一个可放棺材的深坑,俗谓之“打金井”。待送葬行列来到坟地后,先由风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谓之“定向”,然后在坑中放进一扎稻草,点火焚烧,称之为“暖坑”。落土时,用绳索把棺柩牵引着,平稳地放入墓穴,再把铭旌(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放在柩上,这叫做“安位”。然后开始填土,填土要由孝子铲进第一锨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辈分依次向坑中撒土,谓之“兜宝”。土填平,再向上垒土成坟,谓之“斗金”,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并有辟邪的寓意。古时,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也有的在坟墓上栽种松柏树,以避魍魉。还有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放炮的习俗,这是在为死者去阴间饯行。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送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民俗小百科:说好
有些地区下葬时还有在坟墓旁“说好”的风俗。这种“说好”不是砌房造屋和新婚洞房等喜事中的见“好”,说“好”,丧葬的“说好”是要把丧事说成喜事。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高龄老人去世,人们看成是顺天之道,并称为“白喜事”。这样把“悲”和“喜”联在一起,然后把丧事当作喜事办。下葬时“说好”,讲一番吉利话,使得丧礼的最后程序在吉祥如意的祝福声中宣告结束。扬州民间的《兜宝歌》就这样唱道:“小小大锹亮堂堂,府上金井四角方。孝子兜进大元宝,子子孙孙做阁老。孝女兜宝笑盈盈,将来是个老寿星。儿媳兜宝笑哈哈,发财发福第一家。孙子兜宝笑嚷嚷,大学毕业出外洋。恭喜!恭喜!”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下葬,坟墓的渊源和下葬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