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IGO)与非政府组织(NGOs)的合作:推动因素、拉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3: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4:20
作品简介
作者:Jens Steffek,德国达姆斯特工业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研究和国际政治理论。
编译:胡贺(国政学人编译员,外交学院)
审校:丁伟航
排版:赵怡雯
来源:Jens, Steffek. "Explai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IGOs and NGOs-push factors, pull factors, and the policy cycl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9.4(2013):993-1013.
期刊简介
《国际研究评论》是剑桥大学出版社代表英国国际研究协会出版的关于国际关系的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从1975年至1980年,它被称为《英国国际研究杂志》。影响因子1.791。
政府间组织(IGO)与非政府组织(NGOs)的合作:推动因素、拉动因素与政策周期
评述
政府间组织(IGO)与非政府组织(NGO)是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在什么情况下两者会进行合作?二者在合作中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本文引进比较政治经济学中的政策周期框架,对推动和拉动两组织行为体合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政策周期维度分析了二者的互动关系。本文巧妙的理论框架和以两者视角进行的分析对今后研究双方的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政府间组织(IGO)与非政府组织(NGOs)之间的合作在实证上有详细描述,但理论上却有所欠缺。本文使用一般性理论框架来分析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本文将组织社会学中的“资源交换观点”与比较政治中的政策周期模型相结合。由此可以确定在政策周期的所有阶段中IGO / NGO双方合作的动因和阻碍。
非政府组织作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政府、社会与跨政府组织有积极的互动关系。双方合作也是在政府和社会领域的边界,是“全球治理”表现的典范,以包容和合作方式指导政治事务和全球经济。已有研究探讨了加强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间组织在规范层面的意义,并推测这可能成为“民主”组织的一种补救措施。关于非政府组织和世界政治的现有文献丰富并详细介绍了非政府组织的策略、资源以及他们的实力。但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并没有得到很好解释。尽管在理论构建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却没有一般理论可解释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产生和转变。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合作?本文最终目的是促进国际关系子领域中的理论构建,并对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理论框架
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间组织是组织参与者,在优先事项和战略上都存在组织内部博弈,但仍然能够有针对性地和连贯地对外界采取行动。他们有明确定义的目标并为之付诸努力。非政府组织为了互利互惠,参与组织间合作并进行交换物质或非物质类型资源的活动。合作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正式的互动可能受合同约束,例如,当IGO向NGO支付指定服务费用时。同时,当IGO议事规则允许时,非政府组织可以采取行动,参加IGO机构的正式会议,同与会人员分享信息和政治观点。合作也可以非正式方式进行。例如,政府间组织官员或代表与非政府组织成员会面分享信息或讨论重要的政治计划。但本文重点关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组织间合作形式,特别是非政府组织正式参加政府间组织会议。本文所探讨的两种行为类型可能是两种不同动力的结果: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到政府间组织主导的全球治理当中或者政府间组织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因此,重点介绍“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之间的区别以及决定两种组织行为体之间的合作模式。
政策周期
作者从比较政治中借鉴在国际关系中较少使用的政策周期的概念,将政策周期分为六个阶段:议程设定、研究分析、政策制定、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该模型的分析优势在于,它可以说明以下事实:合作的动机(推动和拉动因素)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合作动力由政府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周期不同阶段需要执行的具体任务决定。服务型非政府组织主要以实施具体项目为导向,而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则主要寻求影响国际规范和规则制定。因此,一些政府间组织主要实施具体项目,而另一部分政府间组织则主要制定规则。同样,政策周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国际政策合作动态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政策周期下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的互动关系
拉动因素(政府间组织积极寻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和推动因素(非政府组织积极寻求与政府间组织合作)在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制定议程阶段,政府间组织会向非政府组织寻求确定新的问题和问题领域,而非政府组织则寻求影响政府间组织的议程制定。在研究分析阶段,政府间组织会向非政府组织寻求专业知识,而非政府组织则向政府间组织寻求研究进展与资金。在政策制定阶段,非政府组织会影响政府间组织政策制定、形成,而在政策决策阶段,非政府组织则影响政府间组织政策选择。在政策执行阶段,政府间组织会寻求非政府组织实施其具体项目,而非政府组织则寻求实施项目资金。在政策评估阶段,政府间组织会寻求非政府组织监督、评估各方遵约状况,而非政府组织则寻求监督、评估各方遵约情况。
结论
本文概述分析了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理论框架。由三个要素组成:两类组织的利益因素即拉动因素和推动因素,以及政策周期的过程维度。提出这一分析框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和比较研究。政策周期凸显了政府间组织在政策制定和决策的中心阶段缺乏拉动因素,有学者可能会以此为依据,在主要与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的决策的特定阶段提出相关假设。本文提出,政府间组织是否试图保护政府间谈判的最终阶段,反对或排除非政府组织参与?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间组织对此开放?是否成员国的议程重要性越高,那么留给非政府组织的空间越少呢?因此,可以推断在安全,金融和贸易方面留给非政府组织的空间很少,但诸如发展,环境与人权领域则较多。
实际上,这里提出的理论框架可能有助于解释比较研究中政策周期推、拉两因素相对重要性。但是在诸如环境保护等政策领域中,拉动因素对解释合作模式起决定性作用吗?在其他领域,例如贸易和金融,非政府组织参与度很低是否是由于拉动因素不足?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并检测政策周期模型的局限。也可以系统地比较合作的动因,“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和组织文化对合作的影响?还有在拉动和推动因素无法解释时,组织文化是否能够解释双方的合作?总而言之,提出的分析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框架可以研究广泛的相互竞争假设,从而系统研究这个重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