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怎么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18:2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0:09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这一命题最能反映荀子天论的思想精华,最能表征荀子天人论的本质特征。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这段话在荀子《天论》中具有纲领性意义。这里“天”指的是自然之天。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就是明辨“天”(自然)与人的不同职分。荀子本人正是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对以下令人迷惑的现象提出了正确而深刻的解释。他说: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天论》)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
这三段话表明,战国晚期一般人的思想意识还是笼罩于自然灾异和神道鬼事的氛围之中,莫辨真假虚实;而荀子本人则对于各种自然灾害、奇异现象及其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以及其他关于神道设教的活动及性质具有清醒而独到的认识。这的确难能可贵!值得指出的是,荀子天论中其实也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人与天地“参”,所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论》)、“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王制》)。这个“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其实正是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但是,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中也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关于“知天”与“不求知天”的问题。荀子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论》)这说明,尽管“天职”精深博大,但不必去探索、深究,否则就是“与天争职”。这就是“不求知天”的基本含义。在荀子看来,只要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能够加以利用就行了,而不必认真深究,所谓“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君道》)。可是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利用万物,必须掌握万物的规律;不理解万物的‘所以然’,是难以‘善用其材’的。”[8]。由此可见,荀子关于“不求知天”的思想限制、降低了他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一点是荀子本人所未曾意识到的。
其二,所谓“意志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关系问题。荀子天论的根本思想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其中“天”的根本内涵为自然之天。但荀子所说的“天”在某些方面也带有意志之天的含义。例如:“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修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荣辱》)“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性恶》)“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可以肯定,这些语境中的“天”都是意志之天。它与自然之天是根本对立的。有学者认为,“这是荀子哲学体系的一个内在矛盾。”不必把它上升为荀子哲学体系的一个“内在矛盾”的高度去认识。因为,这些“意志之天”实际上只是荀子的一个方便的说法而已,也反映了当时人关于“天”的一般思想和习惯用法,并不表明荀子本人的思想实质。荀子天论之所以为荀子天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明于天人之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0:06
用于表达天人哲学关系的常用词语有:天人合一、天人之分、天人感应、天人互泰、天人合德、天人互益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0:06
Only those who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people and God could be called "Giants".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0:07
这句话意思是只有明白自然界与人类各自有自己的职分,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人。
Great mind think human beings have seperate posts from nature.
故名雨天任职分,则可谓至人矣翻译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只有明白自然界与人类各自有自己的职分,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人。
"明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怎么翻译?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这段话在荀子《天论》中具有纲领性意义。这里“天”指的是自然之天。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就是明辨“天”(自然)与人的不同职分。荀子本人正是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对以下令人迷惑的现象提出了正确而深刻的解释。他说:“星队...
荀子《天论》全文翻译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 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 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 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 治,夫是...
求 荀子《修身》全文翻译
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
荀子 天论 译文
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
帮忙翻译“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译文: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出自 天论《荀子》
荀子·天论原文及翻译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
天论原文及翻译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二、翻译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
至人是什么意思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机 曰:“体尽於圣,德美之极,谓之至人。”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若夫 郑 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
天人之分的解释
《荀子·天论》:“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词语分解 天人的解释 ∶天和人;天象和人事天人之际天人 合一 ∶仙人;神人;才能或容貌出众的人 ∶特指天子详细解释.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庄子· 天下 》:“不离於宗,谓之天人。”.天和人。《后汉书·班彪传下》:“往者 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