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9:4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2:26
一、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原因调查程序 (1)调查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主要包括造成重金属突发事件区域或流域的涉重金属企业相关情况,初步判断造成污染的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调查涉嫌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地理位置、基 本工艺、生产规模、以前是否有群众投诉等;调查涉嫌企业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和环评审批文件、“三同时”验收报告等,收集相关行业的产业*、排放标准等;收集该区域或流域的环保执行标准。 根据造成污染的重金属种类统筹安排现场调查需要的调查取证的装备。 (2)制定方案 根据收集的基本资料和数据,制定调查方案。根据造成污染的重金属种类确定流域或区域调查步骤、调查路线,可联系专家或其他部门配合调查取证。 (3)现场调查 按制定的调查方案进行现场检查,重点针对区域或流域内的可疑企业进行调查,检查企业相关工序的物耗和能耗相关报表以及生产销售台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企业自行监测记录等相关资料;检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及环保验收的执行情况;检查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处理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排放口是否规范,自动监控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应急设施是否配套建设,工业固体废物是否按规范处理处置;根据上述调查判断发生重金属污染的企业或工段。 (4)处理 对于引发重金属污染的企业,应立即责令企业停产并停止排放污染物。对于排放污水造成的污染事件,应立即停止排放废水的相关工段生产,或者把污水临时截留,待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后再加以处理。 (5)总结归档 编写总结报告,对现场检查过程中的文字材料进行归档,总结调查经验。二、现场调查方法 (1)资料检查 Ø检查资料的完备性:需要检查的资料内容视调查要点的不同而不同。 Ø检查资料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比较。 Ø检查资料的真实性:根据不同资料在时间和工况上的一致性进行判断。 (2)现场检查 根据所收集资料在现场对流域或区域的相关企业进行调查,主要调查产生该种重金属污染物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周边敏感目标距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设备运行情况、污水排放管线等,必要时可利用便携式重金属检测装置实地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 (3)现场测算 Ø便携式仪器测量法:主要是指使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测定污水处理站排口污染物浓度。 Ø在线监测数据:检测企业在线监测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调取最近一个月的在线监测数据。 Ø物料衡算法:在不具备快速测定污染物排放情况时,可根据收集的企业原辅料、产品的分析数据,根据元素在生产过程的走向,推算各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浓度。 (4)现场访谈 Ø与企业现场操作访谈:与车间工人进行随机性的访谈,了解企业近期生产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是否进行演练等。 Ø周边居民访谈:走访企业周边居民,核实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了解企业运行过程中是否对附近居民带来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方面的污染。三、现场调查要点 (1)选址是否合理环境敏感区判断: 调查该企业选址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在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居民集中区、疗养地、医院和食品、药品、电子等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企业周边1公里内,不得新建铜、铅、锌冶炼企业及生产装备。卫生防护距离要求: 是否符合已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文件的规定 (2)环评制度执行情况 Ø新建、改建和扩建冶炼生产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是否批复。 Ø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的措施等应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环评审批文件一致,是否存在重大变更或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超过五年方开工建设的而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况。 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否越级审批。从2009年3月1日起,新建和改扩建铜、铅、锌冶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全部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直接审批。 (3)“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Ø污染防治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是否严格按照环评审批文件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Ø检查环保设施是否按环评审批文件要求建设到位,可根据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一览表逐一核对各环保设施,同时,检查环保设施的规模与效果能否满足要求。 Ø检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是否齐全,验收提出的整改意见是否落实到位。 (4)试生产管理 对于正处于试生产的企业,应调查该企业是否按规定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试生产申请,并得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试生产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四、污染源现场监察要点 (1)产业* 调查企业是否符合相关产业*。有色冶炼企业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准入条件、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要求。 (2)生产现场及污染防治措施 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产生节点及治理措施具体可参照第三章进行筛分检测,检查该企业各污染源节点是否按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进行处理处置。 (3)环境应急管理 环境应急设施 冶炼企业是否有污水处理事故收集池,收集停电、检修、故障停车或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泵机出现短时故障而致使系统无法正常处理污水时的事故排放,以及由于各车间因事故而造成排水。在电解车间底部和净液车间内部是否建有足够容量的事故集液池,收集后返回生产系统;在成品酸罐区内是否设有围堰及收集池,回收事故状态漏酸,事故排水都进入污水处理站进一步处理回用;事故水池是否进行了防渗、防腐。 (3)环境应急管理 环境应急预案 Ø企业是否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该应急预案应具备可操作性,并保持不断更新完善。 Ø是否制订预防事故措施,并按照预案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质与设备。 Ø是否具备应急监测的能力。 (4)综合性环境管理制度 Ø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检查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并调查企业是否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Ø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执行 调查企业是否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Ø排污收费制度执行调查企业是否按要求按时缴纳排污费。 Ø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是否制定环境监测制度、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操作规程、交*制度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是否配置专业环保管理人员。五、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方案 处置程序 (一)接报。值班人员接到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要认真记录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出现的特征及可能的危害范围与损失、报告人等,并迅速向应急处置公室报告。 (二)行动。各部门接到实施应急预案指令后,应迅速出动赶赴现场,同时,按照职责分工,及时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发展态势。 (三)现场处理处置。应急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听从指挥,根据职责分工,按照应急处理处置程序,立即开展工作。 (四)应急终止 (1)应急终止的条件 ①当事件得到控制,紧急情况解除; ②采取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公众免受污染,并将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 (2)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的终止,由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申请,相关部门写出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处置报告,经总指挥批准上报后终止应急工作。六、应急处置措施 (一)成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组 设立重大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响应领导小组公室。公室设组长一人,负责全过程统一协调;设现场副组长一人,负责现场应急救援;设保障副组长一人,负责调度内外的保障支援 (二)组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咨询组应急处置专家咨询组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领导公室的决策和技术支撑,在应急响应时,根据现场提供的评价结果、监测分析结果,对事故性质、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做出评价,向应急领导公室提出可供采取的合适的防护措施和防护行动建议,为应急领导公室决策提供依据。 (三)环境风险评估与监测 现场应急响应组长必须随时向应急领导公室通报现场情况,判断事态发展状况,决策应急响应行动。环境监测部门应根据应急领导公室的要求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和水质污染等状况实施动态监测。 (四)污染控制 重金属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领导公室应根据职责、应急监测的结果和事件的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1)从源头上防堵污染源,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或大气,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对污染源进行防控。 (2)采取工程措施,控制污染范围。以监测数据为依据,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将污染物控制在一定的水域范围或大气环境保护范围内,防止继续扩散。 (3)对于水体重金属污染事件,应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结合物理、化学的方法,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稀释、中和、置换、净化。 (4)对于水体重金属污染事件,应及时通知可能受水污染事件影响的取水单位停止取水,并做好启用备用水源或采用其他设备临时供水的准备工作 (5)对于重金属超标的周边居民,应及时安排进行治疗,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搬迁范围及安置措施。 (五)应急人员安全 应急响应人员进入应急响应现场必须配备必须的防护器材,进行任何响应行动必须报告,不允许单独行动,必须有共同行动人员或监控人员。在应急响应人员自身安全无法保证时,领导公室应下令应急响应人员撤离。 (六)及时公布处理进程 各级*及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引导,建立快速发布机制,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严格把关的原则作好重金属污染事件报道工作。按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不定期的就事件预警信息、事件救援情况、现场调查情况、事件认定意见、应急处理结束等信息进行新闻发布。避免因发布滞后造成工作被动及群众猜疑。对不实传言以及媒体有关事件内容的不准确报道,应当及时通过发布通告或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澄清事实*,以正视听,避免引发群众恐慌。新闻稿件统一由应急领导指挥部负责审核。必要时,由事件应急指挥部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发布信息。建议将手机短信预警机制引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之中,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 (七)后期处置 根据现场专业人员意见及监测结果,组织事件应急处理后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消除污染隐患。同时监测部门提供跟踪性监测。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相应技术支撑部门的科学依据,对事件中涉及的损害赔偿问题,按照行政调解程序进行。根据事故认定结论,下达行政处理意见,并对事件进行通报。七、责任追究 (1)企业责任 (2)相关管理部门责任 Ø地方*责任 Ø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任 (3)问责。参考网络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2:27
有啊韶关运田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