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0: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06:21
1、脾脏血管瘤,为良性,常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偶尔发现,典型表现是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逐渐增高的高信号。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其强化形式是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央充填,中央可形成纤维疤痕。较小的血管瘤增强早期即有明显强化,并充填整个病灶,延迟与脾脏实质信号均匀一致或仍高于脾实质。
2、脾血管内皮肉瘤,为恶性肿瘤,临床上多有腹痛、腹块、发热、消瘦和贫血,多数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转移,常见部位为肝、肺、骨骼。CT表现为脾脏增大,多数为孤立性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扫描酷似血管瘤,先从病灶边缘强化,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病灶内常伴囊变,囊变区不能充填,由于本病转移早,仔细寻找转移灶有助于鉴别诊断。
3、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血管性错构瘤 ,肿瘤内含有海绵状血管瘤和淋巴管瘤成分,肿瘤呈椭圆形或类圆形,在 CT 上呈等密度,密度均匀,在 MRIT1WI呈低信号在 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淋巴管瘤部分立即强化,而海绵状血管瘤部分呈“渐进性强化”。
4、脾淋巴管瘤,也称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管扩张症,较少见。临床上,多为中青年,病人一般无症状,除非较大的病变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上腹部胀满或轻微胀痛。淋巴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属先天发育畸形,因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淋巴液回流受阻,导致淋巴管不断扩张而呈瘤样改变。病理学上,本病为多房囊性结构,囊腔内充满黄色淋巴液,囊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部分增厚的囊壁内可见少量平滑肌组织,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按淋巴管的大小,本病可分为三型: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以囊性淋巴管瘤最多见。
CT平扫脾脏轻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影,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纤维间隔,囊内CT值高于一般囊肿(因含蛋白成分),CT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及纤维间隔可有轻度强化为其特点。
1、 脾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史,多数病例脾脏增大,内有多发或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多数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壁可见强化,可出现“牛眼征”。
2、 脾脏囊肿:临床上多数无明显症状,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灶,壁菲薄,界限清楚,密度均匀,为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
3、脾脓肿:患者多有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如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等,CT表现为单或多发的低密度病灶围以较厚的壁.增强扫描可显示增厚的脓肿壁.壁外有时见水肿带环绕的低密度环,少数病例脓肿区可出现气泡。
4、脾结核:临床上有结核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不振、血沉加快、结核菌素实验阳性,患者多为中青年,有肺结核史,多伴有腹腔其他脏器受累,CT示脾内有多发或单发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或不清,常可见病灶内或其附近有钙化病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脾门或脾周可见肿大淋巴结,若增大淋巴结表现为中央低密度,周围环状强化,则提示结核可能。
5、 脾梗塞:无占位效应,脾内单发或多发的楔形或三角形低密度病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6、 脾脏错构瘤: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是含有脂肪和钙化成分。增强错构瘤边缘可强化并有造影剂充填趋势,但其一般不能完全填充。错构瘤可合并囊变,囊变区无强化。其强化表现有别于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