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疏版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9 13: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14:02
在古代文献中,关于《仪礼疏》的不同版本有着丰富的历史记载。最初的单疏本,由汪士钟影刻的北宋景德官刊本,其体例与《五经正义》、贾公彦的《周礼疏》类似,摘取经文和郑注,但由于疏证内容不全,被称为“单疏本”。然而,此本自汪士钟后便鲜有流传,原版可能已失传。
南宋初年,注疏本出现,将汉晋旧注融入单疏本的“正义”或“疏”中,形成“注疏本”。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礼记注疏》的存在,但从后来的十行本推测,可能存在此类版本。附释文注疏本则是在福建书坊编成,将郑玄、陆德明和贾公彦的注释插入《仪礼》正文,卷数从50卷减少到17卷,成为定式。十行本流行后,单疏本和注疏本逐渐废弃。
元代以后,现存最早的《仪礼疏》版本是元刻十行本,经过明嘉靖年的修补刷印,版本较多。李元阳、北京国子监和毛晋汲古阁等都根据元明本进行了重刻,形成了不同版本,如“李元阳本”、“北监本”和“汲古阁本”。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又有阮元重刻的江西本和武英殿本。
尽管宋刻注疏本未能留存,但在清中期的嘉庆年间,黄丕烈和汪士钟的影刻活动使得注疏本得以再现。黄丕烈影刻的南宋严州刻郑玄《礼记注》被编入《士礼居丛书》,汪士钟随后影刻并合并单疏本和严州本单注本,形成新的“注疏本”。这个版本虽与“附释文注疏本”无关,但因其文物价值而被重视。
总的来说,单疏本以清代影刻质量高而著名,文字清晰。而汪士钟的方体字“注疏本”虽然传承自单疏本,文字优良,但由于传本稀少,被认为是善本。相比之下,元刻十行本及其衍生版本如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等,尽管各有优劣,但均不如单疏本的原貌和文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