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7 22:15
地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收敛、抗菌、抗炎、止血以及对心脏和血压的影响。
收敛作用:地榆中的鞣质具有显著的收敛效果,能够止泻和止血。实验表明,炒地榆粉对兔和狗的烫伤伤口有很好的收敛作用,能减少渗出、降低感染风险。然而,单独的鞣质或鞣酸不如地榆粉对烧伤有显著疗效,暗示其他未知成分也参与了治疗过程。
抗菌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地榆煎液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鞣酸被认为可能与这一特性相关。然而,高温灭菌会削弱其抗菌效果。
抗炎作用:地榆可降低甲醛性足跖肿胀和巴豆油性耳壳肿胀,对前列腺素引起的皮肤血管通透性亢进也有明显抑制。此外,它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止血作用:生地榆、水提物和地榆炭等都有止血作用,如地榆水提物能缩短出血时间,地榆炭煎剂可缩短凝血时间。但过度加热炮制会降低其鞣质含量,影响止血效果。
心脏和血压影响:地榆煎剂对心脏有双向作用,低浓度可增强心脏收缩,高浓度则抑制。对兔有短暂降压效果。
其他作用:地榆煎剂对肠道和鸽子呕吐有一定影响,鲜地榆注射液可提升白细胞数量,胃瘘手术后的大鼠服用则能提高蛋白质消化能力。
临床应用方面,地榆在治疗肠伤寒和烧伤中有明显疗效,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在皮肤病治疗上,如湿疹、静脉曲张性湿疹等,地榆也有良好的止痒、收敛和消炎作用。
地榆治疗结核性脓疡和慢性骨髓炎时,制成注射液或口服,结合外科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整体来看,地榆的安全性较高,但在长期使用或高剂量下,应谨慎观察可能的肝脏副作用。
地榆(学名:Radix Sanguisorbae )为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中草药名称地榆(拼音名Diyu),来源为植物地榆的干燥根。5~6cm,宽0。5~3cm,先端钝,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圆而锐的锯齿,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