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5 07: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19:03
重用肾着汤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效案举例
李某,女,84年生。
首诊:2012.9.27
主诉:自然流产1次,腰酸痛5月。
病史: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天,行经6-7天,量中。末次月经 9.23,经前1天及经期1、2天痛经。
自述当年4月份自然流产后出现:畏风寒,腰背汗多;足跟痛,腰骶及右膝冷痛,冷入骨髓(病人原话是“冷到骨头里面了”)腰酸乏力,伴“沉重”感;夜寐多梦,醒后无力,手胀、握拳不紧;口中粘腻。4月份流产后即就诊于多位医生,曾诊断为“盆腔炎性后遗症”,所用处方多以补肾养血、活血止痛为主,无改善。
查体:舌淡暗红苔薄润,脉滑细右略沉。
分析:腰酸冷痛沉重,为寒湿留于肾之外府;脾主四肢,寒湿犯脾,故手胀难以握紧、口中粘腻;腰膝冷入骨髓、足跟痛,说明病位超出太阴,涉及少阴,寒湿深入骨节;畏风寒,腰背汗多,为阳虚不固;多梦乃阳虚不潜,阴阳失和。右脉主阳,右脉沉,右膝冷痛,合乎“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处置:中药6剂。
中药方以肾着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具体如下:
干姜20G 茯苓30G 苍术30G 炙甘草15G
龙骨20G 生牡蛎30G 炙麻黄6G 细辛6G
附子15G 桑寄生20G
二诊:2012.10.11
自述:腰骶及右膝冷痛加重。醒后手握不紧现象及足跟痛好转。
分析:首诊方药量已经颇重,其中干姜已达20g、附子15g、苍术30。然而患者服用后,腰骶膝冷痛不但不减,反却有所增加!细审前诊辨证无误,用药合辙,所以无效,系药不抵病。故重用甘姜苓术汤,其中干姜增至40g,附子亦增至20g,细心增至9g。
处置:中药7剂。
干姜40G 茯苓40G 苍术40G 炙甘草20G
龙骨20G 生牡蛎30G 炙麻黄6G 细辛9G
附子20G 桑寄生20G
2012.10.27,因未挂到我的号子,于其他医生处就诊转方7剂(前方续进)。
三诊:2012.11.8
自述:前诊后诸症(尤其是腰骶冷)减半。末次月经 10.24,痛经减。
此次就诊另有补充说:“4月流产后发现经后白带量多,且挟有血污”。因之前腰痛酸冷严重,无暇顾及此症状,现在腰骶冷痛等诸证大减,方才想起告诉医生有此带多挟血之难言之隐。今已到排卵期,尚未出现此症状。
分析:前方效佳,去细辛防其辛温发散过度,伤及阴液;附子加量并先煎,防其中毒;加鹿角片血肉有情,补肾温督。
处置:中药7剂。
干姜40G 茯苓40G 苍术40G 炙甘草20G
龙骨20G 生牡蛎30G 炙麻黄6G 附子30G(先煎1小时)
桑寄生20G 鹿角片10G
四诊:2012.12.13
自述:末次月经 11.29, 月经5天净。经后白带量多挟血之症状已除。 骶冷僵硬,天冷则加重,气短。大便已不烂。
查体:舌淡红苔白。
分析:前方去细辛后骶冷僵硬有所反复,考虑前方力有不逮,故此方重新再用细辛搜剔风寒;另担心长期大量应用干姜会伤及胃阴,故将肾着汤略减少约四分之一。
处置:中药7剂。
干姜30G 茯苓20G 苍术30G 炙甘草18G
龙骨20G 生牡蛎30G 炙麻黄6G 细辛9G
附子30G 桑寄生20G 鹿角片10G
2012.12.26腰背部虽仍怕冷,但服前方有效,因挂不到号,患者于再于他医处转方7贴。
五诊:2013.1.31
末次月经 1.25,量可。
患者觉近两周疗效仍欠佳,腰骶畏寒又略加重,如有冷风吹,大便又烂,但上述症状较初诊时已是大大缓解。
查体:舌正、较嫩。
分析:前方肾着汤减量后疗效欠佳,故仍改回三诊量,麻黄、细辛微调。
处置:中药7剂。
干姜40G 茯苓40G 苍术40G 炙甘草20G
龙骨20G 生牡蛎30G 麻黄9G 细辛6G
附子30G 桑寄生20G 鹿角片10G
2013.2.5 前诊七剂后诸证大减。因挂不到号,患者再于他医处转方7贴。
六诊:2013.4.2 今日测血HCG 60.1 IU/L,雌二醇230.82 pg/ml,孕酮 67.18 nmol/l。证实怀孕。自述腰冷,喉中有痰,咽中不利。
查体:舌淡红,脉滑略沉。
处置:中药5剂。
分析:患者刻下已孕,不宜再服辛温刚剂,予自拟方“安胎饮子”加减,重用巴戟天30g。方中菟丝子、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肉苁蓉、鹿角片、巴戟天等温肾填精,党参、生白术健脾益气,阿胶珠养血益阴,砂仁、半夏醒脾化痰,具体如下:
党参20G 菟丝子20G 桑寄生20G 杜仲15G
阿胶珠12G 生白术20G 鹿角片10G 肉苁蓉12G
砂仁6G 制半夏9G 巴戟天30G
另予自拟方“轻扬茶”1剂。嘱患者均分5份,分次代泡茶饮,此方是根据“治上焦如羽”这个原则组建,选择气味薄淡,轻灵发散的药物,泡茶服用,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尤其适用于妊娠期者。运用本方越早疗效越好,这符合吴瑭“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的原则,达到“轻可去实”的目的。具体用药如下:
桔梗6G 生甘草6G 杭白菊5G 陈皮5G
制半夏5G 荆芥5G
“轻扬茶”泡服2次,尚余3次剂量,表证十即去八九,遂停服。安心服安胎中药,至胎心可见,激素理想。
一年后,患者病友就诊时转告,她早已分娩,母子平安。
案语:
本案属于寒湿侵袭重症,证属太阳少阴太阴同病。患者流产后出现腰以下冷痛、沉重,考虑为患者素体脾肾阳虚,产后摄生不慎,感受寒湿,留于肾之外府,而成“肾着”。
此腰痛病机是寒湿困于腰部,非为肾虚。正如《金匮要略》所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故用肾着汤温补太阴,燠土胜水。
腰、骶、膝冷痛,有“冷入骨髓”之感,系寒湿侵袭太深,涉及较广,外及太阳,内入少阴,中涉太阴,留滞于骨节之间,单独肾着汤不能负起重任,故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通表里,两解太少。
龙骨牡蛎介类潜阳,一者可以安神,二者可以固卫,三者可以防止附子、干姜、细辛、麻黄等药温散过度;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全方合用,三经同调,脾肾兼顾,有收有散,补泻同施,共奏温脾肾、逐寒湿、调阴阳之功,使寒去、湿祛、痛消。
是案,干姜每日用量达到40g、附子达到30g、细辛达到9g时才有显效,减量则病情有所反复。在前后三个月多的诊疗过程中,共用附子1420克、干姜1940克、麻黄、细辛近4百克,无不良反应,顽疾得除,麒麟得育。
此病案提示有四:
一、辨证是核心。
中医诊疗,当辨证施治,要有整体观,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被西医“盆腔炎”等病名所左右。“炎症”不一定就是火毒,腰痛不一定是肾虚,疼痛不一定是瘀血。正如古人所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这个水准,必须要多读经典,尤其是要熟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二、药量是关键。
辨证正确,理法方药对应,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但如果药量不足,药不抵病,则仍无效验。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仲景用药就是该重则重,当轻则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治病法论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段论述可供参考。
三、医患要互信。
“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现代医学虽然不断进步,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仍有许多不确定性。试想,如果因为手术有风险,就不手术;药物有毒副作用,就不应用药物,这样会带来什么结果。
也许有人认为中医不一样,是没有风险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吃辣椒可以刺激、加重痔疮、溃疡,吃牛奶可能导致腹泻,吃芒果可能过敏……食物尚且如此,何况药物呢?中医诊疗过程同样存在风险,中药治病靠的就是药物的偏性(毒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这个纠偏的过程,这个打破旧的病态平衡,重建新的良性平衡的过程就存在风险。能“拨乱反正”而又不“矫枉过正”是医生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为了“矫枉”往往要经过“过正”这一方式才能实现,这就像西医“肝素化”、“阿托品化”一样,这个“矫枉”的过程必然会有一定医疗风险和一定的不良反应几率。如果因为怕投诉,诊治过程中不敢作必要的尝试,每个中医都去作好好医生、去作“慢郎中”,轻描淡写的开些不痛不痒的药味,不敢应用“经方大弩”,那么肯定有太多的病人继续受病情折磨,这是医患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病人的信任和理解,是医生不断前行的动力!
现今医疗环境不好,医生被指责、投诉是家常便饭,甚至……
本病案,干姜、附子、细辛等计量远超《药典》限量,作为医生,我个人承受了较大的医疗风险!患者给予的信任和理解,是本次治疗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感谢的还是患者。
四、产后需调养。
国人重视坐月子,不是恶俗,里面仍有许多重要的意义需要现代人继续遵守。凯特王妃产后亮相、某某首相生后即工作等等,那是西方名人在作秀,不可以过度解读。产后避风寒,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