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评《水浒》的与众不同之处,及其思想观念和文学理论的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2 19:2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5 23:46
晚明社会思潮是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和凌蒙初等为代表在思想界及文学领域尤其是通俗文学(如戏剧、小说、民歌等)领域中掀起的一股较为广泛的新的社会思想潮流。其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抨击禁欲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他们极端宣扬人的自然本性和情感,认为"好货好色"是人的本性,是合理的,不应予以人为的限制,肯定男女间热烈的感情,极力讴歌世俗生活的享乐。二是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率性而行",以自我心理的愉悦和满足为最高生活准则。
思想观念及其文学理论的意义
李贽首揭晚明社会思潮大旗,他远远地走在前边,最激烈也最尖刻,其激烈的程度使他陷于一种貌似与传统道德势不两立的境地。而他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改造压制人性、抑制人欲的传统道德规范,要为人性、人欲在伦理道德领域争取合法的一席之地。李贽认为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普遍趋向"如好色、好货,如勤学,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并认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这一切根本无须别人教导,自然而然就会去做,而考察历史的结果又使他得出"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的结论。对此他只能有一个解释:势利之心、趋利避害之心人人都有,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人心必然有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因此他把人的自私欲望、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等看作整个道德的基础。他认为既然是人的本性,那就是合理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限制。他对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从而确认吃饭穿衣种种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容了世间一切伦理道德,道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睡眠般自自然然,不能勉强,更不能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封建社会的礼是非礼,而真正的礼应该是人人认同,顺其自然的,"无蹊径可寻,无涂辙可由,无藩卫可守,无界量可限,无扃钥可启" ,一句话就是万全没有束缚,完全的自由。如果人人都无拘束地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人人心满意足,社会自然就会太平安定。李贽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并以广大民众的价值趋向作为道德的基础,这有其进步意义。但是他把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等视为人的本性和整个道德的基础,并将其凌驾于一切社会规范之上,这显然是对人性的扭曲。
无论如何,李贽可以算是一个大胆地肯定与鼓吹人欲的无畏的勇士,他无情地撕下了"伪道学"的面具,使其恼羞成怒且异常恐慌,而他自己也最终被迫自杀,这也宣告了与封建伦理道德直接冲突的后果。李贽的死给晚明社会思潮的倡导者们以当头一棒,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凌蒙初等虽都十分推崇李贽的思想,但他们缺乏李贽的大胆和尖刻,因此他们思想的表达方式与李贽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李贽是以尖刻的"异端"思想直接与传统伦理道德冲锋对阵,那么在他之后则是趋于迂回反抗,以自我放纵的行为本身或借助于文学形式来反映,大大削减了战斗的锋芒,而纵欲享乐的思想被付诸生活实践,其消极性就更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5 23:46
我回答给你吧,李贽(即:李卓吾)没有评点过《水浒》,你说的这个版本是“容与堂”版本,是明人伪李的评本。顺便说一嘴,评过《水浒传》的还有明末清初的金圣叹。
《水浒传》有70回,100回、120回三个版本。其中70回的是金圣叹评过并腰斩的,别看是70回,可是通行本(不知道你留意中学语文课本没有,所选的水浒文章均从70回中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03:13
晚明社会思潮是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和凌蒙初等为代表在思想界及文学领域尤其是通俗文学(如戏剧、小说、民歌等)领域中掀起的一股较为广泛的新的社会思想潮流。其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抨击禁欲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他们极端宣扬人的自然本性和情感,认为"好货好色"是人的本性,是合理的,不应予以人为的限制,肯定男女间热烈的感情,极力讴歌世俗生活的享乐。二是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率性而行",以自我心理的愉悦和满足为最高生活准则。
思想观念及其文学理论的意义
李贽首揭晚明社会思潮大旗,他远远地走在前边,最激烈也最尖刻,其激烈的程度使他陷于一种貌似与传统道德势不两立的境地。而他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改造压制人性、抑制人欲的传统道德规范,要为人性、人欲在伦理道德领域争取合法的一席之地。李贽认为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普遍趋向"如好色、好货,如勤学,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并认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这一切根本无须别人教导,自然而然就会去做,而考察历史的结果又使他得出"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的结论。对此他只能有一个解释:势利之心、趋利避害之心人人都有,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人心必然有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因此他把人的自私欲望、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等看作整个道德的基础。他认为既然是人的本性,那就是合理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限制。他对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从而确认吃饭穿衣种种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容了世间一切伦理道德,道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睡眠般自自然然,不能勉强,更不能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封建社会的礼是非礼,而真正的礼应该是人人认同,顺其自然的,"无蹊径可寻,无涂辙可由,无藩卫可守,无界量可限,无扃钥可启" ,一句话就是万全没有束缚,完全的自由。如果人人都无拘束地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人人心满意足,社会自然就会太平安定。李贽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并以广大民众的价值趋向作为道德的基础,这有其进步意义。但是他把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等视为人的本性和整个道德的基础,并将其凌驾于一切社会规范之上,这显然是对人性的扭曲。
无论如何,李贽可以算是一个大胆地肯定与鼓吹人欲的无畏的勇士,他无情地撕下了"伪道学"的面具,使其恼羞成怒且异常恐慌,而他自己也最终被迫自杀,这也宣告了与封建伦理道德直接冲突的后果。李贽的死给晚明社会思潮的倡导者们以当头一棒,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凌蒙初等虽都十分推崇李贽的思想,但他们缺乏李贽的大胆和尖刻,因此他们思想的表达方式与李贽有明显的不同。如果说李贽是以尖刻的"异端"思想直接与传统伦理道德冲锋对阵,那么在他之后则是趋于迂回反抗,以自我放纵的行为本身或借助于文学形式来反映,大大削减了战斗的锋芒,而纵欲享乐的思想被付诸生活实践,其消极性就更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03:16
我回答给你吧,李贽(即:李卓吾)没有评点过《水浒》,你说的这个版本是“容与堂”版本,是明人伪李的评本。顺便说一嘴,评过《水浒传》的还有明末清初的金圣叹。
《水浒传》有70回,100回、120回三个版本。其中70回的是金圣叹评过并腰斩的,别看是70回,可是通行本(不知道你留意中学语文课本没有,所选的水浒文章均从70回中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