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2 09: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06:08
捻军,一个活跃于1853年至1868年间的反清农民武装力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安徽、苏、鲁、豫等省份。其名称源自淮北方言,意指分散的小股势力。捻军的起源可追溯至早期的“捻子”,这些游民会制作并燃放油捻纸,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用于驱邪避疾,借此敛财。起初,捻子主要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恐吓和勒索为手段,甚至与盗贼无异。
随着社会动荡,特别是荒年歉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捻军,形成了“居者为民,出者为捻”的局面。清朝政府视其为匪患,称其为捻匪。捻军首领众多,如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至捻军鼎盛时期,由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领导,他们与太平天国保持联络,行动诡秘难测。捻军骑兵活跃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兵力曾达到二十万骑兵的规模。
1865年,清朝大将僧格林沁亲王在一次伏击中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倾尽全力围剿捻军。清军调动了团练、湘军、淮军以及多省兵力,采用“画河圈地”的战术,将捻军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捻最终被左宗棠平定,而东捻则在李鸿章的领导下被消灭。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亳州﹑阜阳、河南三河尖、江苏﹑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