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2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4:35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主要包括血管病变和血液病变两方面。
首先,血管病变是主要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原因之一,15例患者中,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进而影响肠道血供。栓塞,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引发的栓子脱落,由于肠系膜上动脉的特殊位置,易引起栓塞,占急性肠梗塞的50%。全身性血管病变如结节性多动脉炎也会局部影响肠道血管,引发缺血性改变。
其次,血液病变方面,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易使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或栓子堵塞肠道,导致1例患者在放射治疗后出现缺血性结肠炎,严重时需切除部分肠管并手术治疗,最终不幸去世。其他因素如血流量不足,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治疗过程中的某些药物也可能降低肠道血流量,加剧缺血性肠病的风险,19例中有6例与此有关。
其他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血管畸形、恶性肿瘤、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同样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急性胰腺炎作为常见疾病,约20%的患者会发生血管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因胰腺炎侵犯肠道动脉和静脉导致了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舌质淡暗或紫暗,脉象沉涩或迟缓,这些都是气血瘀滞和中气亏虚的表现,长期下来会加重肠道缺血。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