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2 02: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6 04:54
早在明代万历初年(1573年),昆曲戏班从安徽、江西迁入湖南,首先在长沙、武陵(今常德)设立据点,随后沿湘江扩散至衡阳和郴州。据《万历郴州志》记载,1576年,知事于万历三年的《万华岩记》中提及,那时冬日积雪,朱公在岩中设席,昆曲艺人表演,这一情景证实了昆曲在1576年前已传入郴州。
清初,昆曲在郴州地区十分流行,尤其在嘉庆年间,郴州的昆曲班曾远赴广州演出,其盛况在《梨园会馆上会碑记》有所记录。咸丰至同治年间,昆曲艺术在郴州日益成熟,表演技艺、服装道具等都有很高的讲究,何亚莲等名旦的表演受到高度评价。然而,到了18世纪后期,由于“花部”与“雅部”之争,昆曲在国内的地位逐渐衰退,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昆曲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进一步衰落。
尽管全国范围内昆曲面临衰败,但在湖南郴州,昆曲艺术却逆势而上,如郴州区的桂阳县在同治至民国年间成立了多个昆曲班,如“昆文秀班”等。改良后的湘昆戏曲,吸收地方特色,融入楚湘文化,形成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独特派系。新中国成立前,昆曲虽面临困境,但在1955年浙江昆剧团成立后,昆曲迎来了新的生机,如《十五贯》等剧目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1957年,郴州昆曲艺术再次得到重视,嘉禾县挖掘的昆曲《三闯负荆》受到各界关注,梅兰芳对此表示赞赏。湖南省昆剧团的成立标志着昆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剧团以“善于继承,勇于革新”为办团风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昆曲艺术家,如唐湘音等。即便在文革期间遭遇挫折,昆剧团在改革开放后恢复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以精湛的表演诠释了昆曲的独特艺术风格,涌现出了多位国家级奖项得主,如张富光、王艳红等。
湘昆,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乃湖南昆曲的简称,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 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