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卢沟桥是不是战后修复的,哪些部分是历史留下的原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8: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17:48
1、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
2、1950年代
(1)1950年调查
1950年7月中旬,尊新中国政务院命,北京*托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简称养工所)对卢沟桥进行全面维护,同时对桥梁进行一般性调查。当时卢沟桥的总体状况尚较完整,主体稳定坚固。桥面南侧的石板马车专用道,尚较平整,其余部分为沥青面层,损坏严重。桥栏杆石件虽有残损,尚基本齐全。两侧金边上、分水尖和凤凰台上积土甚多并长满杂草及小树。
(2)少了两只狮子
1952年10月6日,坦克从卢沟桥上通过,将桥身南侧东起第四、五两个节间的石栏杆撞入河水中,由*将石件捞起,其中有两根望柱的柱头狮子被摔坏,需要重新配制。栏板摔坏一块,可以粘接再用。由于养工所的石工雕刻技术水平不高,于是按一柱一狮雕刻出两根望柱将其更换。其余石件经粘接、修补后,按原位安装修复。此次配置望柱,使柱头狮子减少两只,望柱上的狮子总数由488只改为486只。
(3)翻修桥面,降低桥头坡度
1957年9至10月和1958年5至6月间,养工所综合技术工程队两次对卢沟桥主体进行维修,主要是将全桥的石料对接缝用水泥砂浆勾抹平整。除翻修桥面沥青面层外,对桥头路采取降坡措施。桥东西两头的路面坡度较大,东桥堍纵坡度为4.80%。西桥堍纵坡度为4.60%。为方便车辆通行,于1958年6月实施卢沟桥桥面改善工程。此次施工,将桥东头至宛平城西门原有的石板路,覆盖于路面下面。将路面坡度降低到280%。桥西头至小清河桥一段路面是一个凹兜,将其垫高后,铺筑花岗岩弹石(立方体石块)路面,将纵坡度降为2.50%。
(4)方洞
全桥11孔中,除第六、七、八3孔中没有方洞外,其余8孔内共有51个方洞。施工中工人将桥洞中两壁上的一部分方洞用水泥砂浆填堵。发现后予以制止。方洞形成的历史原因是:19世纪末期,卢沟桥的上游西堤上建成溢流堰以后,小清河则成为永定河的溢流分水渠道。20世纪初,鉴于小清河内大面积良田每年被淹,拟于卢沟桥的孔洞内设置简易水利设施。因军阀混战,又缺乏资金,因而开工后不久则告退。于是在墩台石壁上留下这些方洞。这些方洞是历史的记载,不影响桥梁安全,故应保留。
(5)碑及碑亭
1950年调查桥东有两通石碑,其中“卢沟晓月”碑有碑亭,另一碑无亭;桥西头也有两通碑,也是一碑有亭一碑无亭。两座碑亭的形式相同,均为四柱方形无顶框式结构。西碑亭完好无损,东碑亭损坏较严重,其西北角石柱断裂未倒,西南角石柱折断已倒,西面和南面的石枋塌落稍有损伤。西面的栏板已倒。“卢沟晓月”碑亭修理工程于1950年10月15日完成。因资金不足,将碑亭损坏的石件暂做修理安装。1956年春季,发现“卢沟晓月”碑亭,粘接过的石件又有损坏,报请市*拨专款,于同年9月底将“卢沟晓月”碑亭彻底修复。
3、1960-1970年代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文化大*”的干扰,在此20年中,除桥面加宽工程外,均属零星维修工程。
(1)桥面加宽
1967年8月,*“*领导小组”命北京市*委员会(市*)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当时正值“*”期间,设计者为防在施工中因质量不好而出现问题被揪斗,所以将混凝土标号提高,将钢筋加多。工程做法是,在桥面上横置57道长混凝土梁,两端悬出桥外。在东西桥堍上各设置两对(4根)混凝土短梁,其外端悬出桥外,铺装步道于悬臂梁上。将原有的石栏杆移装在步道外侧。桥面上满铺沥青面层。
(2)多了5只狮子
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他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更换栏杆所用石料,取自市政工程管理处太平湖和六号豁口料站所存拆城墙的青石板。
(3)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4)加高护墙
1974年7月,根据国家防汛指挥部关于特大暴雨区有可能北移的通知,将永定河堤岸进行加高加固。将卢沟桥东桥台燕翅墙原包砌的护墙再次加高,因而将东桥堍翼墙埋没。又在东桥堍栏杆以外砌筑防洪石墙。在东桥堍上埋设6个活动钢制防洪墙柱基。同年10月,在桥面沥青面层上,施以沥青罩面维护。
(5)能过400吨的车
1974年,东方红炼油厂(今燕化石油总厂)增建30万吨乙烯工厂。为了使超重型车辆安全过桥,于1975年1月27日和28日两天,对卢沟桥进行活荷载试验。1976年2月29日,运载乙二醇反应器的超重型车辆(396吨)安全通过卢沟桥。
4、1980-1990年代
(1)龙头掉了
1982年10月,发现东起第五孔南面碹脸上的龙头脱落,又发现各孔拱碹中有缺损掉角的碹石共49处。其中第五孔损坏较重。1983年4月,由市政工程管理处(原养工所)自筹资金,对拱碹中损坏的碹石用花岗岩石料进行补修,共计补修51块。同期修复第五孔南面碹脸上脱落的龙头。
(2)恢复原貌
1985年8月13日,又为房山县大石河变电站运送290吨重的大型变压器,有6部超重型车辆(每车总重360吨)依次通过卢沟桥。经测试,桥梁依然安全无恙。同年又在卢沟桥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1986年,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桥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在卢沟桥修复工程中坚持以保持卢沟桥的原形式、原结构、原风貌为原则。所有更换的新石件,一律不采取“做旧处理”。
1988年9月3日凌晨4时许,霹雷将卢沟桥上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8时以后,工程负责人与卢沟桥文保所负责人共同查看,将较大的碎石块交给卢沟桥文物保管所。
1990年12月修复工程完工,23日,由市政桥梁所将剩余的61块旧桥面石板、两块带有局部图案錾纹的旧碹脸石和无图案錾纹的旧碹脸石数块,以及4块从河床中挖出来的旧地伏石移交给文物局。
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17: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