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7 14: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14:43
自佛教传入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在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带来了异国风味的佛教音乐,如《菩萨连句梵呗》和《泥洹呗声》等。这些梵呗多是西域风格,然而并未广泛流传。
我国最早的梵呗创作可追溯至曹魏时代的陈思王曹植,他在游历鱼山时,受到岩谷水声的启发,模仿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创作了《鱼山梵呗》,开创了东土梵呗的先河。曹植将梵语与汉语韵律相结合,解决了用梵音诵读汉语的困难,推动了梵呗与民间乐曲的融合。
六朝时期,佛教徒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如齐梁时代的《法寿乐歌》以华声梵呗歌颂释迦牟尼的事迹,标志着我国梵呗发展的黄金时期。隋唐时期,西域和海外的梵呗音乐也逐渐传入,如《普光佛曲》等,对中国梵呗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进入辉煌时期。
宋元时期,佛教音乐更多地采用通俗形式,各地寺院的梵呗开始体现地方特色。现存的唐代佛曲如《悉昙颂》等,都体现了梵呗的音韵。近现代,中国梵呗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电子琴等现代乐器也应用于佛门音乐,虽面临挑战,但有望在各界同仁的努力下得到发展和传承。
鱼山梵呗是中国汉语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梵呗,即印度五明之声明,属三学的“定”学法门。三国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闻空中梵响,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自此,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后鱼山梵呗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鱼山梵呗2008年被国务院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