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7 08: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15:51
芬兰著名作曲家让·西贝柳斯于1865年12月8日诞生在海门林纳,一个芬兰中南部的小市镇,他的音乐生涯在1957年9月20日随着他在耶尔文佩的辞世画上了句号。他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但不幸在西贝柳斯尚未成年时去世。尽管他在钢琴学习上成绩一般,但对即兴演奏充满热情。15岁时,他转向小提琴学习,渴望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实现初衷。尽管在中学时期已展现出音乐才华,西贝柳斯最终遵从母亲和祖母的意愿,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以特殊生身份在音乐学院研习小提琴和音乐理论,师从H.奇拉格和M.韦盖柳斯。
1889年,他凭借两部受到好评的室内乐作品,如A大调弦乐三重奏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结束在音乐学院的学习,并获得奖学金去柏林深造,师从作曲理论家A.贝克尔。柏林的音乐环境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1890年,他回到芬兰,随后又赴维也纳继续学习,师从R.富克斯和K.戈德马克。1891年回国后,他受聘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开始创作并逐渐受到国内认可。1897年起,他获得皇家议会的年金,使他能够专注于创作。
西贝柳斯早期的作品以室内乐为主,但在管弦乐领域成就显著,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如《库莱尔沃》、《勒明基宁组曲》和《波约拉的女儿》等,这些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反映了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入侵的斗争精神。1899年,他的作品《雅典人之歌》、《历史场景》和《芬兰颂》等,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他的交响曲创作是其生涯的顶峰,包括7部非标题性作品,每部作品都代表了他不同阶段的哲学思考和美学观点。从第一交响曲的青春活力,到第六交响曲的克制和第七交响曲的温柔表达,西贝柳斯的音乐世界深邃且富有力量。他最著名的《芬兰颂》更是被誉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西贝柳斯是北欧乐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成就深受芬兰人民的敬仰,自1950年起,赫尔辛基每年都会举行“西贝柳斯音乐节”来纪念他。然而,他的创作生涯在1926年后的30年间几乎停滞,据他本人所述,这主要源于对专制和战争的反感。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