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4: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7 02:53
清光绪初年,此处尚无国学巷,黉门街也称为东巷。其时,张之洞提倡尊经学史,在任职四川学政期间,对南较场内尊经书院的管理下了不少功夫。光绪二年,(1876年),张之洞任期届满,奉调回京,但尊经之风未减。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总督锡良才把尊经书院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当局唯恐冷落了国粹,遂乘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论,在后来的国学巷创立了一所存古学堂,承袭尊经书院遗制。校址原系名将杨遇春别墅,为杨家后人所捐。
杨遇春(1761年——1837年),四川崇庆(今崇州市)人,字时斋,武举出身。乾隆年间,屡从福安康作战,升至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往贵州,镇压苗民。嘉庆二年(1797年)随额勒登保到湖北,转战川陕,镇压白莲教,升为提督。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参赞大臣,从那彦成镇压林清、李文成起义,攻陷渭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甘陕总督,封昭勇侯,次年平定张格尔。每出征,建黑旗,时称杨家黑旗军。这个有功于清廷的三朝名将,后来告老回川,朝廷赐别墅于后来的国学巷。
存古学堂既设,门前之街便称黉门街。古籍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黉,即古代学校。黉门,学宫大门。从前读书人考上秀才,便叫“身入黉门,天子门生。”但这条街的得名,并非因皇家学宫而来,只不过借机附会。1912年存古学堂更名为国学院,延聘海内学者如廖平、吴之英、刘师培、谢无量到院讲学,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就毕业于该校。1927年国学院改为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1931年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此地改设川大附属高中,校门移至小天竺街。1935年附高停办,改设私立济川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成都16中学。1925年辟此巷,故名国学巷。黉门街也因国学(巷)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