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4: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9 07:05
大豆胞囊线虫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主要分布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尤以东北西部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
症状
受害大豆苗小,叶片、叶柄、嫩茎呈现淡*,开花晚,花序展不开,结荚很少。根系支根少,在主根侧边有包,破裂后可见粉状白色晶粒(胞囊)。
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属垫刃目异皮科。雄虫长线型,体长1.3毫米左右。雌成虫梨形或柠檬形,大小为0.85毫米×0.51毫米,初为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卵长椭圆形或圆筒形,直或稍弯曲,藏于胞囊或卵囊中。幼虫幼龄时雌、雄均为线型。1龄幼虫在卵壳内发育;2龄幼虫侵入作物根毛,寄生于皮层内;3、4龄幼虫雌虫腹部膨大。土温7℃以上卵即孵化。10℃以上2龄幼虫即能侵入。35℃以上则暂停活动。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3~25℃,最适土壤湿度为60%~80%,过湿土中氧气不足,易死亡。胞囊抗逆性强,对卵有保护作用,所以在土壤里卵可存活10年之久。大豆孢囊线虫寄主范围广,除大豆外,还可侵染小豆、豇豆、绿豆、豌豆和赤豆等豆科植物以及繁缕、苍耳和鸡眼草等。
发病特点
以胞囊内的卵在土壤里越冬。胞囊在土里长期存活,是主要侵染源。春天地温升高后,雌幼虫从幼根根毛侵入,在根的皮层组织内为害,并发育膨大成柠檬形。雄幼虫不侵染寄主,在土壤中生活、交配。雌成虫产卵于卵囊内。卵可当年孵化成为再侵染源,只有在不良条件下,大部分卵保存在雌虫体内,雌虫体壁渐渐加厚转化成胞襄。大豆胞囊线虫在沈阳以北1季大豆发生3代,在沈阳以南至黄淮海豆区,1季夏大豆发生4代。从播种后至开花前后的第一代为毁灭性为害世代,对大豆的生长、产量影响最大。线虫在土壤里自身移动很小,远距离的传播主要靠农机具的携带,施混有线虫的厩肥和堆肥,田间排灌水的流动将线虫传到无病区。种子上带的线虫卵,可随调种传到更远的地方。感病大豆连作、重茬使初侵染增多;沙性土的土温较高,透气性好,有利侵染性2龄幼虫的孵化及侵入根后的发育繁殖;沙壤土、盐碱地,土壤有机质缺乏,对线虫天敌孳生不利,均有利病害发生与为害。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防止病种传入无病区。
(2)选种抗(耐)病品种。目前高抗、耐、免疫品种大多是黑色种皮类型,特别是北京小黑豆、小黑豆(76—9065)可作为抗原利用。
(3)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1~3年,减少初侵染源;深耕、增施有机肥、土杂肥、增产菌可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利大豆生长,减轻病害。
(4)药剂防治。参阅花生根结线虫防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9 07:05
大豆胞囊线虫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主要分布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尤以东北西部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
症状
受害大豆苗小,叶片、叶柄、嫩茎呈现淡*,开花晚,花序展不开,结荚很少。根系支根少,在主根侧边有包,破裂后可见粉状白色晶粒(胞囊)。
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属垫刃目异皮科。雄虫长线型,体长1.3毫米左右。雌成虫梨形或柠檬形,大小为0.85毫米×0.51毫米,初为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卵长椭圆形或圆筒形,直或稍弯曲,藏于胞囊或卵囊中。幼虫幼龄时雌、雄均为线型。1龄幼虫在卵壳内发育;2龄幼虫侵入作物根毛,寄生于皮层内;3、4龄幼虫雌虫腹部膨大。土温7℃以上卵即孵化。10℃以上2龄幼虫即能侵入。35℃以上则暂停活动。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3~25℃,最适土壤湿度为60%~80%,过湿土中氧气不足,易死亡。胞囊抗逆性强,对卵有保护作用,所以在土壤里卵可存活10年之久。大豆孢囊线虫寄主范围广,除大豆外,还可侵染小豆、豇豆、绿豆、豌豆和赤豆等豆科植物以及繁缕、苍耳和鸡眼草等。
发病特点
以胞囊内的卵在土壤里越冬。胞囊在土里长期存活,是主要侵染源。春天地温升高后,雌幼虫从幼根根毛侵入,在根的皮层组织内为害,并发育膨大成柠檬形。雄幼虫不侵染寄主,在土壤中生活、交配。雌成虫产卵于卵囊内。卵可当年孵化成为再侵染源,只有在不良条件下,大部分卵保存在雌虫体内,雌虫体壁渐渐加厚转化成胞襄。大豆胞囊线虫在沈阳以北1季大豆发生3代,在沈阳以南至黄淮海豆区,1季夏大豆发生4代。从播种后至开花前后的第一代为毁灭性为害世代,对大豆的生长、产量影响最大。线虫在土壤里自身移动很小,远距离的传播主要靠农机具的携带,施混有线虫的厩肥和堆肥,田间排灌水的流动将线虫传到无病区。种子上带的线虫卵,可随调种传到更远的地方。感病大豆连作、重茬使初侵染增多;沙性土的土温较高,透气性好,有利侵染性2龄幼虫的孵化及侵入根后的发育繁殖;沙壤土、盐碱地,土壤有机质缺乏,对线虫天敌孳生不利,均有利病害发生与为害。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防止病种传入无病区。
(2)选种抗(耐)病品种。目前高抗、耐、免疫品种大多是黑色种皮类型,特别是北京小黑豆、小黑豆(76—9065)可作为抗原利用。
(3)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1~3年,减少初侵染源;深耕、增施有机肥、土杂肥、增产菌可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利大豆生长,减轻病害。
(4)药剂防治。参阅花生根结线虫防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9 07:06
大豆胞囊线虫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主要分布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尤以东北西部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
症状
受害大豆苗小,叶片、叶柄、嫩茎呈现淡*,开花晚,花序展不开,结荚很少。根系支根少,在主根侧边有包,破裂后可见粉状白色晶粒(胞囊)。
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属垫刃目异皮科。雄虫长线型,体长1.3毫米左右。雌成虫梨形或柠檬形,大小为0.85毫米×0.51毫米,初为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卵长椭圆形或圆筒形,直或稍弯曲,藏于胞囊或卵囊中。幼虫幼龄时雌、雄均为线型。1龄幼虫在卵壳内发育;2龄幼虫侵入作物根毛,寄生于皮层内;3、4龄幼虫雌虫腹部膨大。土温7℃以上卵即孵化。10℃以上2龄幼虫即能侵入。35℃以上则暂停活动。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3~25℃,最适土壤湿度为60%~80%,过湿土中氧气不足,易死亡。胞囊抗逆性强,对卵有保护作用,所以在土壤里卵可存活10年之久。大豆孢囊线虫寄主范围广,除大豆外,还可侵染小豆、豇豆、绿豆、豌豆和赤豆等豆科植物以及繁缕、苍耳和鸡眼草等。
发病特点
以胞囊内的卵在土壤里越冬。胞囊在土里长期存活,是主要侵染源。春天地温升高后,雌幼虫从幼根根毛侵入,在根的皮层组织内为害,并发育膨大成柠檬形。雄幼虫不侵染寄主,在土壤中生活、交配。雌成虫产卵于卵囊内。卵可当年孵化成为再侵染源,只有在不良条件下,大部分卵保存在雌虫体内,雌虫体壁渐渐加厚转化成胞襄。大豆胞囊线虫在沈阳以北1季大豆发生3代,在沈阳以南至黄淮海豆区,1季夏大豆发生4代。从播种后至开花前后的第一代为毁灭性为害世代,对大豆的生长、产量影响最大。线虫在土壤里自身移动很小,远距离的传播主要靠农机具的携带,施混有线虫的厩肥和堆肥,田间排灌水的流动将线虫传到无病区。种子上带的线虫卵,可随调种传到更远的地方。感病大豆连作、重茬使初侵染增多;沙性土的土温较高,透气性好,有利侵染性2龄幼虫的孵化及侵入根后的发育繁殖;沙壤土、盐碱地,土壤有机质缺乏,对线虫天敌孳生不利,均有利病害发生与为害。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防止病种传入无病区。
(2)选种抗(耐)病品种。目前高抗、耐、免疫品种大多是黑色种皮类型,特别是北京小黑豆、小黑豆(76—9065)可作为抗原利用。
(3)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1~3年,减少初侵染源;深耕、增施有机肥、土杂肥、增产菌可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利大豆生长,减轻病害。
(4)药剂防治。参阅花生根结线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