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镇历史概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2 01: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03:36
源潭镇,坐落在广东省清远市东郊12公里的区域,其命名源于镇内的白泥潭和磨谷潭,这两地是大燕河的重要水源,故此得名。此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太宗年间(976-997),那时已有居民在此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集镇。
1949年后,源潭镇被划为乡级镇,随后在1983年升级为区级镇。2003年,高桥镇并入源潭,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区域。作为清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源潭镇地理位置优越,东接佛冈县,南邻广州的花都区和从化市,西与龙塘镇和清远市区相邻,北与飞来峡镇接壤。距清远市区仅12公里,距广州市区约60多公里,是连接两市的交通要冲。
源潭镇的经济基础稳固,其中大部分区域属于清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规划范围,这为镇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总面积达228.37平方公里,城镇规划面积为19.82平方公里,包括5个居委会和16个村委会。据统计,该镇户籍人口为9747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2.5万人,外来人口数量更是达到3万人,显示了其人口的活力和多元性。
源潭镇以其丰富的瓷沙资源而闻名,瓷土储量超过6亿吨,是全国三大优质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这为当地乃至全国的陶瓷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源潭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扩展资料源潭镇,常见地名。著名地点有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源潭镇,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源潭镇,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源潭镇。
源潭镇历史概况
源潭镇,坐落在广东省清远市东郊12公里的区域,其命名源于镇内的白泥潭和磨谷潭,这两地是大燕河的重要水源,故此得名。此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太宗年间(976-997),那时已有居民在此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集镇。1949年后,源潭镇被划为乡级镇,随后在1983年升级为区级镇。2003年...
源潭镇的历史沿革
1953年源潭为县辖镇,镇内设4个街公所。1956年2月,境内划归龚岗、戈缘寺、刘斌桥、李店2个中心乡管辖。1956年12月,恢复源潭区,中心乡改一般乡。1958年1月,将源潭区老贺庄、后王庄、赵岗3个乡划归方城县管辖。1958年9月成立源潭人民公社,下辖28个生产大队。1961年5月设源潭区,下辖张监庄、...
源潭镇的介绍
源潭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建自明朝,兴于清代,盛在民国,为中原历史名镇、革命老区。文物古迹有清代时修建的山陕会馆,于1987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源潭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美称。有豫49线贯穿全境,紧临沪陕高速、312国道和宁西铁路,距南阳姜营机场50公里。
源潭镇的历史沿革
源潭镇以驻地名。因此地有白泥潭和磨谷潭为大燕河水源之一,故名。北宋太宗年间(976—997)有人集居,后逐渐发展为集镇。1949年后为乡级镇,1983年改为区级镇,2003年高桥镇并入。
中国刷业基地发展历史
中国刷业基地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源潭镇。最初的萌发阶段,源于周边农村的猪毛资源,农户们将其收集加工,制作成半成品的猪鬃和油漆刷,通过供销员推销到四川、广东等地的二级市场,这一阶段被民间称为“赶鬃”和“卖刷子”。主要产品为油漆刷,生产方式原始,以手工为主。八十年代...
源潭镇的历史文化
语言清远白话:源潭镇的全部;客家话:源潭镇的全部;闽南潮州话的“鹤话”(即福话):源潭镇新马的马头岭、秀溪的新来罗、台前的大江布、连安的官山、农场的大布顶等5个自然村。
山陕会馆唐河山陕会馆
位于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的山陕会馆,是一处省级保护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关帝庙身份而闻名,坐落在唐河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园内,占地约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展现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会馆前院的东侧和西侧各矗立着一根生铁铸成的铁旗杆,高达75米,如同直插云霄的六棱柱形象征,底部则是威猛的生铁铸...
会馆建筑·唐河源潭陕西会馆
源潭位于唐河县城北13km,唐河、泌阳河交汇处,为清代豫南最繁华的集镇之一。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源潭紧靠河道大湾,深潭联串,船舷云集,最多时可达2000余艘,商业颇为兴隆。会馆创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乾隆七年(1742)重修,铁旗杆铭文载:“大清乾隆岁次菊月辛丑初一日,陕西同州韩城县木厂...
位于唐河县源潭乡的四朗冢的历史渊源,希望有博学芝士解答一下
源潭镇龚岗村东北300米处,有一个四郎冢。《源潭镇志》载:“传说宋代末有四位将军(何人无考)战死后,葬于此,皇帝赐名‘四郎冢’,现存三冢。四郎冢呈‘一’字排列,中冢距南冢35米,距北冢28米,南冢高7米,底径50米;中冢高6米,底径36米;北冢高6米,底径43米。均为圆锥形,平...
源潭镇的名优特产
源潭镇是唐河县重点农业区,全镇15万亩耕地,辖41个村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镇党委、政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致力建设农业强镇,按照“主导产业调优,支柱产业调强,特色产来调大”的总体思路,稳定优质麦、优质棉、优质烟三大基础产业;强力发展小辣椒、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