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1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3 13:43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一位名叫“差不多先生”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姓差,名“不多”,象征着平凡中带着普适性,成为了全中国人的象征。
差不多先生的外表与常人并无二致,但他的视力和听力略显不足,对味道和口感也不够讲究。他的智力不低,但记性和思维并不精细,常常以“差不多”作为生活的准则。
例如,有一次他妈妈让他买红糖,他却带回了白糖,他说两者只是颜色不同,差不多。在学校里,当先生指出他把直隶省的西边说成陕西时,他反驳道,陕西和山西发音相似,也差不多。在工作中,他写字时常常把十字和千字混淆,他认为两者只差一小撇,不值得计较。
有一次,他急着去上海,却因迟到两分钟而错过火车。他认为八点三十分和八点三十二分之间相差不大,火车公司却过于严格。遗憾的是,当生病时,家人匆忙找错了医生,牛医王大夫来为他诊治,最终他因为延误救治而离世。临终之际,他仍坚持认为“活人与死人,事情差不多,何必太认真呢?”
尽管他一生中对许多事情都持“差不多”的态度,死后人们却称赞他通达世事,认为他不拘小节,有德行,称他为“圆通大师”。然而,这种“差不多”的观念逐渐扩散,影响了整个社会,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散,中国也因此被称为“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世不认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