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3 16: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3 16:18
声音听觉掩蔽类型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频域掩蔽和时域掩蔽。
频域掩蔽,也称为同时掩蔽,指的是当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同时存在时,产生的掩蔽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掩蔽声持续作用,导致较强的掩蔽效果。例如,一个1000Hz的音比900Hz的音高18dB,900Hz的音会被1000Hz的音遮蔽。如果1000Hz的音与1800Hz的音相比,需要1000Hz的音高45dB才能让1800Hz的音听不见。通常,低频的声音更容易掩蔽高频声音。在远离强音的位置,噪声的掩蔽阈值通常会高于绝对听阈值。
时域掩蔽,又称异时掩蔽,分为导前掩蔽和滞后掩蔽。导前掩蔽发生在掩蔽声音出现之前产生掩蔽效应,而滞后掩蔽则发生在之后。异时掩蔽的产生源于大脑处理信息需要时间,因此其效应相对较弱。导前掩蔽通常持续3ms至20ms,而滞后掩蔽可以持续50ms至100ms,且随着时间推移会快速衰减。
由于人耳听觉系统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类对它的生理结构和听觉特性还不能从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对人耳听觉特性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在心理声学和语言声学。 人耳对不同强度、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高频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物理量的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在多种音源场合,人耳掩蔽效应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