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15: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5 22:18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通常遵循经典模式:黄疸、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正常、胆囊空虚以及肝门部的肿瘤表现。早期确诊对于提高切除治愈率至关重要,尽管诊断相对容易,但往往在黄疸出现后,病情已进入中晚期。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B型超声以其无创、经济的特点,能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空虚和肿瘤特征,但受肥胖等因素影响。CT扫描提供清晰图像,不受外界干扰,可准确评估肿瘤位置、大小及周围结构。MRI胆管成像(MRCP)具有非侵入性优点,能准确反映胆管全貌,尤其对于无法进行ERCP的患者是理想选择。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虽能详细显示肿瘤位置,但存在并发症风险。ERCP则提供更准确的上下胆道信息,但并发症风险较高,随着技术进步,其使用频率已逐渐减少。
肿瘤标志物如CA19-9和胆管癌相关抗原(CCRA)在诊断中扮演重要角色,CA19-9在无胆管炎患者中显著升高,而CCRA对于胆管癌的鉴别诊断具有独特价值。细胞学检查,如PTC或ERCP下的脱落细胞检查,虽然敏感性低,但通过扩张胆管或特殊取样技术,诊断特异性可大幅提高。
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也称Klatskin瘤,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癌肿。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对于是否应行扩大根治术、血管切除重建,以及放化疗等的疗效问题,依然是肝胆外科及肿瘤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