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饭》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4 00:3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06:27
《花瓣饭》叙述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一个家庭故事:在一个天降大雨的午后,“我们”姐弟三人摆好了饭菜等爸爸妈妈回来,爸爸妈妈前后回来都因不见对方而担心,并且冒雨出去寻找对方,就这样,你来我往,直到第四次,天已经很黑了,他们出去久久不归,“我们”姐弟三人担心的准备请邻居帮忙去寻找时,爸爸妈妈才结伴而归,妈妈还娇羞的抱着一束花,当妈妈抱着花经过饭桌时,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是一家人吃的最晚最晚也是最美最美的的一顿饭。故事很简单也很平常,然而就是这平常的故事到了作者笔下,却成了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让人不能不为作者高超的才情而感叹。
小说中,作者采用了“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借“我”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活泼、畅快淋漓。另外,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出色。迟子建以其女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将人物的性格把握的极其准确到位,她并不注重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而是把人物性格通过生活细节与人物对话表现出来,虽然着墨不是很多,然而人物却个个丰满,爸爸的儒雅宽厚,妈妈的温柔贤淑,姐姐的天真善良皆跃然纸上。小说中,弟弟这一形象无疑是最为生动的一个。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的调皮:打架、说脏话、玩鸟、贪吃,这是绝大多数小男孩所共有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他身上一些另人震惊的有悖于常情的东西:十岁的他竟会口口声声地称自己的父亲为“他”甚至“臭老九”,称自己的母亲为“苏修特务”,这则是那个年代的孩子所特有的。作者在谈到她的这篇小说时说:“《花瓣饭》我写了文革,我描写的是一种日常生活,孩子对政治的那种无知,因无知而消解的那种苦难,它是苦涩的,同时也是温馨的。我特别渴望能把大题材用最日常的民间的立场表达出来。”可以看出,作者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并且她成功了。
小说名为《花瓣饭》,“花”这一事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爸爸”是爱花的,“妈妈”是爱花的,“我们”都是爱花的。所以,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处境多么艰难,“我们”家里始终花香不断,而那浓浓的亲情也正如那盛开了鲜花一样,在患难中更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美丽,散发出一种沁人的芬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06:27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劫难。“文革”以后,关于这场劫难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大多厚重、深沉,抑或悲凉。而迟子建的短篇小说《花瓣饭》(《青年文学》2002、4)则一扫“文革”作品一贯的阴霾,于苦难中抒发浪漫主义情怀,在悲凉中融入一种暖人的温馨。小说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弥漫着的亲情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感动并且回味不已。
《花瓣饭》叙述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一个家庭故事:在一个天降大雨的午后,“我们”姐弟三人摆好了饭菜等爸爸妈妈回来,爸爸妈妈前后回来都因不见对方而担心,并且冒雨出去寻找对方,就这样,你来我往,直到第四次,天已经很黑了,他们出去久久不归,“我们”姐弟三人担心的准备请邻居帮忙去寻找时,爸爸妈妈才结伴而归,妈妈还娇羞的抱着一束花,当妈妈抱着花经过饭桌时,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是一家人吃的最晚最晚也是最美最美的的一顿饭。故事很简单也很平常,然而就是这平常的故事到了作者笔下,却成了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让人不能不为作者高超的才情而感叹。
小说中,作者采用了“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借“我”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活泼、畅快淋漓。另外,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出色。迟子建以其女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将人物的性格把握的极其准确到位,她并不注重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而是把人物性格通过生活细节与人物对话表现出来,虽然着墨不是很多,然而人物却个个丰满,爸爸的儒雅宽厚,妈妈的温柔贤淑,姐姐的天真善良皆跃然纸上。小说中,弟弟这一形象无疑是最为生动的一个。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的调皮:打架、说脏话、玩鸟、贪吃,这是绝大多数小男孩所共有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他身上一些另人震惊的有悖于常情的东西:十岁的他竟会口口声声地称自己的父亲为“他”甚至“臭老九”,称自己的母亲为“苏修特务”,这则是那个年代的孩子所特有的。作者在谈到她的这篇小说时说:“《花瓣饭》我写了文革,我描写的是一种日常生活,孩子对政治的那种无知,因无知而消解的那种苦难,它是苦涩的,同时也是温馨的。我特别渴望能把大题材用最日常的民间的立场表达出来。”可以看出,作者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并且她成功了。
小说名为《花瓣饭》,“花”这一事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爸爸”是爱花的,“妈妈”是爱花的,“我们”都是爱花的。所以,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处境多么艰难,“我们”家里始终花香不断,而那浓浓的亲情也正如那盛开了鲜花一样,在患难中更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美丽,散发出一种沁人的芬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06:30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
1.今天,我读了...一文使我深受感触
2.翻开书,...几个字印入的的眼帘,不禁让我想起...
3.或者引用名言开头,在引出内容
结尾一般是:1.这片文章是我深受启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06:33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劫难。“文革”以后,关于这场劫难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大多厚重、深沉,抑或悲凉。而迟子建的短篇小说《花瓣饭》(《青年文学》2002、4)则一扫“文革”作品一贯的阴霾,于苦难中抒发浪漫主义情怀,在悲凉中融入一种暖人的温馨。小说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弥漫着的亲情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感动并且回味不已。
《花瓣饭》叙述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一个家庭故事:在一个天降大雨的午后,“我们”姐弟三人摆好了饭菜等爸爸妈妈回来,爸爸妈妈前后回来都因不见对方而担心,并且冒雨出去寻找对方,就这样,你来我往,直到第四次,天已经很黑了,他们出去久久不归,“我们”姐弟三人担心的准备请邻居帮忙去寻找时,爸爸妈妈才结伴而归,妈妈还娇羞的抱着一束花,当妈妈抱着花经过饭桌时,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是一家人吃的最晚最晚也是最美最美的的一顿饭。故事很简单也很平常,然而就是这平常的故事到了作者笔下,却成了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让人不能不为作者高超的才情而感叹。
小说中,作者采用了“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借“我”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活泼、畅快淋漓。另外,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出色。迟子建以其女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将人物的性格把握的极其准确到位,她并不注重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而是把人物性格通过生活细节与人物对话表现出来,虽然着墨不是很多,然而人物却个个丰满,爸爸的儒雅宽厚,妈妈的温柔贤淑,姐姐的天真善良皆跃然纸上。小说中,弟弟这一形象无疑是最为生动的一个。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的调皮:打架、说脏话、玩鸟、贪吃,这是绝大多数小男孩所共有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他身上一些另人震惊的有悖于常情的东西:十岁的他竟会口口声声地称自己的父亲为“他”甚至“臭老九”,称自己的母亲为“苏修特务”,这则是那个年代的孩子所特有的。作者在谈到她的这篇小说时说:“《花瓣饭》我写了文革,我描写的是一种日常生活,孩子对政治的那种无知,因无知而消解的那种苦难,它是苦涩的,同时也是温馨的。我特别渴望能把大题材用最日常的民间的立场表达出来。”可以看出,作者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并且她成功了。
小说名为《花瓣饭》,“花”这一事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爸爸”是爱花的,“妈妈”是爱花的,“我们”都是爱花的。所以,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处境多么艰难,“我们”家里始终花香不断,而那浓浓的亲情也正如那盛开了鲜花一样,在患难中更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美丽,散发出一种沁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