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主观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实质、性质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11: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5 17:13
全国卷主观题专项:深入解析实质与性质类问题策略
一、本质与特性辨析
在历史问题中,实质与性质如同探求事物的核心与表象。实质,是事物内在的、决定其发展方向的根本特性,往往隐藏于现象之下,需我们剥茧抽丝,如1861年农奴制改革背后的农奴主掠夺本质,以及美国内战中争夺国家权力的实质。相比之下,性质则更侧重于事物的固有特性,相对稳定,如*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或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一目了然。
二、解题策略与实例剖析
面对各类历史事件,解题策略各有不同。战争问题如鸦片战争与二战,需关注双方、目的和战争属性;*类如辛亥*和美国独立战争,核心在于阶级斗争与目标。运动型如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关注阶级背景、方式或目标。
历年真题实战演练
历年高考题中,如2013年全国I卷的戊戌变法与新政对比,重点在于分析原因与实质,即戊戌变法维护*,抵制*的深层含义。而在2016年新课标I卷中,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展示了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监督机制逐渐加强,实质上是民主制度的进步。
具体案例分析
清末新政,表面看是改革,其实质却是维护*统治,试图遏制*的势头。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从可拒绝到必须回答,体现了立法机构监督权的日益强化,实质上是民主监督的深化。国民*的组织变化,从*一党专政到多党合作,背后则是抗日战争后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内民主运动的兴起。
孙中山的训政思想,旨在通过过渡实现民权,但南京国民*的训政却成为一党专政的遮羞布,与孙中山的直接民权理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结而言,理解实质与性质,不仅在于辨识表面现象,更在于洞察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下期内容更加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