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那么多与植物有关的,你知道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07: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04:05
我们以前的很多古语中都和动植物有关,这也是源于我们祖先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的体现,这里有20个与植物相关的成语,能知道的其中15个以上都是大神级的。
1、昙花一现
释义:昙花一现 ,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也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的人物只出现一会儿就消失了。
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昙花原产美洲墨西哥以及中美的热带沙漠地带,那里的气候又干又热,但一到晚上就凉快多了。晚上开花,可以避开强烈的日晒,同时有利于夜行的蛾类为其授粉;而缩短开花时间,又可以大大减少水分的损失,有利于它的生存。使它生命得到延续。于是天长日久,昙花在夜间短时间开花的特性就逐渐形成,代代相传至今。
2、铁树开花
释义: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出处: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开花。”
铁树生长缓慢,一般15~20年树龄的老树可开花,不易看到开花,故有“千年铁树开花”的说法,言其开花较少。但其实,只要温度等条件适宜,铁树年年都可以开花!铁树在南方生长环境良好时,每年可见开花,如果把它移植到北方种植,由于气候低温干燥,生长会非常缓慢,开花也就变得比较稀少了。铁树花雌雄异株,在南方时,铁树花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一般在6~8月间开的是雄花,10~11月开的雌花,雄花花序为柱状花序,雌花为球形花序,因而比较容易辨认。
3、华而不实
释义: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不认真不老实。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出处:
1、《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畏霆。”
2、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3、《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公园有一种专供开花观赏的桃树,叫做“碧桃”它不会结果。如果我们把结果实的桃花和“碧桃”的花作一下比较,就会发现:结果的桃花每朵上有5个花瓣;而碧桃开的花每朵却有7~8个花瓣,有些还会更多,所以我们叫它“重瓣花”。重瓣花中只有雄蕊,因雌蕊已经退化掉,所以不能受精,因此它只开花不结桃子。所以,公园中的碧桃和果园中的桃树不同,它只供人们观赏。
还有一种三倍体植物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为减数分裂联会时紊乱,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可用扦插繁殖 营养繁殖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等也不会产生果实。
如果是正常结果的植物没有结果,那一般是缺硼了。
4、牛溲马勃
释义: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1. 比喻运用得宜,无用之物可以变为有用。2.借指卑贱而有用之材。 还可以用于形容医生医术高。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 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牛溲,车前草的别名。马勃,一名屎菰,生于湿地及腐木的菌类。两者皆至贱,均可入药,都有它们的用途,古代人认为这两种草虽然都不起眼,但如果懂得利用它们性能,它们就有大用处。
5、藕断丝连
释义:藕已折断,可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三情中,其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出处:唐·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
藕是莲(荷花)的地下茎,深埋在泥泞的池塘中。植物要生长,需要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这些组织就叫导管和管胞。它们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藕的导管壁增厚部连续成螺旋状,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6、逃之夭夭
释义:由桃之夭夭引申而来,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是诙谐的说法。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表示“逃跑”义的最早用法出现在明代,《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妹子想起哥哥这样赌法,贴他不富,连我也穷,不如自寻去路,为此跟着一个相识孤老,一溜烟也是逃之夭夭。”
后人用谐音将“桃”改成“逃”,作为“逃跑”的诙谐语。
7、椿萱并茂
释义:指椿树和萱草都茂盛,现比喻父母都健康,褒义词。
出处:《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同“萱”。因大椿长寿,古人用以比喻父亲。“萱草”为忘忧之草,古人用以比喻母亲。椿萱:喻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
8、兰桂齐芳
释义: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又比喻子孙后代一起取得荣华富贵。
出处: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后续,高鹗续的《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兰即兰草,古人常以它与芷草并称为芷兰,比喻才质之美。桂即桂花。古人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而桂花也兼备了类似的象征意义。用桂花和兰草合成吉祥图画,特指对家中子弟个个成才的祝愿,图称《兰桂齐芳》。此外,民间亦有专以却诜之言为本的《蟾宫折桂》图,画小儿嬉戏桂树之下,预祝子弟绵绣前程。
9、樗栎庸材
释义:樗:臭椿,栎:橡树,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出处:《庄子·逍遥游》:惠子对庄子说,家里有一棵大树,叫做椿树,匠人都不把它当作良材,惠子也认为此树大而无用。庄子就说,你既然认为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到广袤的原野上,让它为大众遮荫,让它发挥其作用呢?简单说,庄子的意见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樗栎庸材,除了用来比喻无用之才,也可用来自谦。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右者。”庶曰:“某樗栎庸材,何敢当此重誉。”。徐庶由于母亲被曹操扣押,迫于无奈必须要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刘备要挽留徐庶,大力赞扬他,当时徐庶的回答就自称是樗栎庸材。
臭椿材质坚韧、纹理直,具光泽,易加工,是建筑和家具制作的优良用材。臭椿因其木纤维长,也是造纸的优质原料。椿叶可以饲养樗蚕,丝可织椿绸。在园林应用中,用臭椿做嫁接红叶椿的砧木。
10、明日黄花
释义: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黄花,就是菊花,“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凋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所以,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或颂菊花的佳作。苏轼曾写过一首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朋友啊),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如果等到“明日”,重阳已过,菊花凋零,那么不但连人觉得无趣,恐怕连蝴蝶看了也会犯愁的。
11、荆棘载途
释义: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荆棘是一种植物,它原来是指两种植物:荆和棘。 棘与荆在野外常混生,因此就产生“荆棘”。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丛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荆棘丛生最易阻塞道路。
注意:“载”读zài,不读zǎi。
12、南柯一梦
释义:比喻梦幻的事,根本不能实现的企图和愿望,或是那些虚幻、一场空的事物。
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fén)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
柯,草木的枝茎树干,如:柯枝(枝条);柯条(枝条);柯叶(枝叶);柯干(枝干)。南柯,就是一棵大槐树朝南的一根树枝。
13、南橘北枳
释义: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橘:芸香科柑橘属常绿乔木,果实扁圆形,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
枳:也叫枸橘,芸香科枳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球形,味苦酸。
其实这两种树同科不同属,其实是不会随意变身的。
14、叶落知秋
释义: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出处:《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在古人眼里,梧桐是百树之王,地位很高。梧桐候期比较高,秋天往往刚过中秋,叶片就发黄、脱落。传说中它通明神谕,呼应宇宙,知时知令,正如《花镜》中所说:“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15、兰艾同焚
释义:指兰花跟艾草一同烧掉。比喻好坏同归于尽。
出处:《晋书·孔坦传》:“兰艾同焚,贤愚所叹。”
兰:兰草,泛指香草,并非兰科的中国兰花,通常指菊科的佩兰和唇形科的泽兰。艾:一种臭草,未必是菊科的艾草。现在我们说的艾草,是端午期间常用到的时令植物。古代的艾草,指的是杂草,闻起来有臭味的草,并不特指哪一类草。此艾非彼艾,如今的“艾”也是一种香草。
16、食玉炊桂
释义:指食品贵如玉石,燃料贵如桂木。比喻物价昂贵。
出处:《战国策》卷十六:“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
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桂:牡桂,樟科常绿乔木,并非今日之木犀科桂花。
17、不辨菽麦
释义: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缺乏实际知识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公元前573年,晋国,晋厉公被杀死后,大臣们要推选新的国君。大臣们愿意侍奉14岁的周子。周子有一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是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什么都不分怎么能当国君呢。其实这也是贵族们言过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让年幼的周子做国君,这样便于他们控制。
不辨菽麦和五谷不分,这是两个近义词,但仍有所区分。五谷不分,应该是一种常态。五谷中只有菽是豆科,其他都是禾本科。禾本科是一个大坑,长得都很像,很少有人分得很清楚。五谷不分的人比较常见。而菽和麦一个是豆科一个是禾本科,分不清楚的还少数。
18、不稂不莠
释义:本指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出处:《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稂、莠可以代表不成材的人或没有出息的人,但是“不稂不莠”不能代表没出息或不成材的人。“不稂不莠”原意是精耕细作,地里除了庄稼不长杂草。相当于“无稂无莠”。随着时代变迁,后来这句成语演变成了形容土地荒芜,寸草不生,不仅种不出庄稼,连稂、莠这样的杂草都种不出来了,以此形容耕者没出息。
1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释义:种什么,收什么。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处:《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吕语集粹·存养》:“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
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并非宿命论的解释,而是因果关系的推演。从一定意义上说,心态决定命运。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对待,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符合规律的必然。
20、独木不林
释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出处: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 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