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22 01: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10:17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其中胆红素增高(特别是直接胆红素)和转氨酶(如丙氨酸转肽酶、天冬氨酸转肽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升高的现象是常见的指标。这些升高的程度并不一定与肝脏损害程度直接相关,但它们能提示疾病的活动性。
特异性抗体检测是诊断的关键。在急性期,血清中会检测到高滴度的抗HEV-IgM,随着病情恢复,抗HEV-IgM滴度会下降或消失,代之以抗HEV-IgG。国内普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EV-IgM的检测对急性戊肝的诊断尤其重要。ELISA检测动物血清抗-HEV的实验中,感染后2至6周通常转阳,3至4周达到高峰,6周后下降。然而,这种检测方法可能受实验室污染影响,产生假阳性。
免疫电镜技术和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检测戊肝患者的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的病毒颗粒或抗原,但它们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且阳性率不高,不适合常规检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则能检测HEV-RNA,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但操作时需防止污染,以避免假阳性。
更精确的诊断手段包括使用基因重组戊肝病毒多肽建立的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此方法比ELISA更灵敏和特异,但操作复杂且耗时。戊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信息、症状、体征以及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
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3年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I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直径27~30nm的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绒猴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 E,简称戊肝)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