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7:36
虽然宁德时代目前业绩下滑,但在电动化的趋势下,车企未来对电池的需求将更加庞大。
宁德募资近两百亿
7月17日,宁德时代发布了《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公布了其近197亿元定向增发的认购结果。
宁德时代此次定增获得38家投资者追捧,最终只有9家机构成功获配。其中,高瓴资本独占100亿元,本田中国获配37亿元,UBS、摩根等机构瓜分了剩余约60亿元。而在没有入围的名单中,不乏像葛卫东、嘉实基金和广发基金这样的知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
作为本次宁德时代定增的最大赢家,高瓴资本的认购价格高达161元/股。这一价格远远超过发行底价129.67元/股,相当于申购报价日(7月6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163.81元/股的98.28%。
事实上,高瓴资本并非首次投资宁德时代。2018年,当时宁德时代股价还在70元区间,高瓴便通过旗下高毅资产曾持仓宁德时代。根据宁德时代披露的信息,此次定增交易后,高瓴资本持股比率达到2.27%,位居宁德时代前十大股东中的第九位。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表示:通过研究发现好的商业模式,然后寻找与好的商业模式最为契合的创业者,进而再重仓长期持有。
但应该指出的是,受益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宁德时代可谓收益颇丰。但是,在去年6月动力电池白名单制度宣布取消以及7月新能源补贴大幅退坡以后,宁德时代的高速发展也已经戛然而止。
行业低迷,宁德业绩下滑
根据宁德时代此前发布的公告,本次定增所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三期)、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期、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储备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宁德时代希望借助外部资本以扩充产能的目的可谓显而易见,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自去年7月以来已经持续下滑整整一年。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台和39.3万台,同比分别下降36.5%和37.4%。受此影响,宁德时代在今年上半年的装机量也下降了36.7%。
而动力电池白名单制度的取消,让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也出现严重萎缩。根据行业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2019年,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8%,位居全球第一。但截止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已经下滑到了17%,位列LG化学和松下之后,排名全球第三。在国内,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也已经跌破五成,今年1至5月为48%。
但从此次定增的情况来看,机构投资者依然看好宁德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业内依然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招银国际分析师白毅阳就对中车网表示:“今年上半年应该是新能源汽车的最低点了,下半年会边际变好。2021年由于双积分的原因,会有新能源车和装机量高增长。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增长趋势不会因为疫情有所改变。”
也正是在这样的预期之下,主机厂也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并持续扩充产能。
电池需求持续增长
作为此次认购的主角之一,本田在此前公布的规划中表示,2025年底之前将会在中国推出超过20款电动车。而在2019年2月,宁德时代与本田曾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到2027年前宁德向本田供应56GWH电池。宁德时代的另一个“增量”来自风头正劲的特斯拉。目前,宁德时代已经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宁德时代将向其提供动力电池,有效期限至2022年6月30日。
除了这些“增量”之外,已经和宁德时代达成合作的车企也在持续扩充产能。
近期,有消息称一汽丰田将在华扩充新能源汽车产能,而丰田正是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伙伴。一汽丰田对中车网表示:“扩充产能的消息不是官方披露的消息,所以可能存在一些不准确的情况。但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是很明确的,但成长速度不会一蹴而就,所以一汽丰田会循序渐进的在新能源车型和产能上做投入。”
而作为装配宁德时代占比很高的车企,广汽新能源对中车网表示:“在L2.5级别以上的自动驾驶领域,电动汽车响应速度和底层架构更适合自动化、驾驶。因此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更适合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所以公司看好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有序扩充新能源汽车的产能。”
应该指出的是,在电动化之外,智能化也被外界视为未来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北京奔驰一位工程师对中车网表示:“通过算法和芯片的结合,电动汽车更加集成化,更便于统一管理,传统燃油车是单元化的,所以电动汽车的架构要比燃油车更适合智能化。”
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两大趋势,电动化和智能化都在促使车企加速转型,车企将会在未来发布更多的电动车型,因此,也会相应的扩充电动车产能。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未来市场空间不可限量。所以,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头部公司,宁德时代此次定增遭高瓴资本等创投机构哄抢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