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2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1:04
社会经济统计的核心在于研究各类社会经济事物的整体数量特征。大量观察法作为统计方法的关键之一,其有效性在于通过大量的观察,可以削弱偶然性因素,揭示出普遍规律,即统计规律,目标在于减小观察值与实际总体量之间的误差。这要求我们对众多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样本。
理论上,大量观察的对象通常被定义为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单位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具有共同性质的社会现象构成,个体事物称为单位。只有对众多个体进行观察,才能从个体的多样性中提炼出总体的特征,如研究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需观察众多职工而非个别,研究地区零售额则需涵盖众多商家。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总体与单位定义往往局限于静态分析,对于动态变化的社会事物,我们需要对时间上的大量观察。例如,研究企业工资水平动态变化,关注的不是单位数多,而是工资水平在时间序列中的项数是否足够;研究地区零售额动态规律,关注的是在足够长时间内的零售额变化。因此,大量观察法在动态分析中,观察的对象不再是空间总体中的大量单位,而是特定总体在大量时间上的数量表现。
大量观察法的理论定义对于统计学体系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重新定义大量观察的对象,关注的是大量数量表现,而非单位;二是重新解释总体与单位的概念,确保统计概念间的逻辑连贯。无论哪种方式,都强调了统计研究关注的是社会经济事物在空间和时间运动下的数量特征,以及在静态或动态范围内的标志表现。
总结来说,大量观察法涉及对社会经济现象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总体量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和收集足够的静态或动态个体标志,构建起统计总体与单位的动态关系。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应用大量观察法,揭示出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动态特性。
大量观察法是指从社会现象的总体出发,对其全部单位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数量观察的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