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0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1 02:19
在周代的五刑中,一项名为“墨刑”的古老惩罚手段得以实施,起始于周代初期,最初是通过在犯人脸上或身体部位刺字,再涂以墨或其他颜料,使之成为永久的印记。相较于劓、宫、刖、杀等更为严厉的刑罚,墨刑显得相对较轻,但其对皮肤和筋骨的损伤,以及明显的身体标记,造成了难以抹去的身心双重痛苦。最初,墨刑是用刀刻皮肤,如《尚书·吕刑》记载的“墨辟疑赦”,郑玄注释的“刻额为疮,以墨窒疮孔”即为此例。
从西周开始,墨刑广泛使用,罪状众多,如《尚书·吕刑》中提及的“墨罚之属千”,表明刑罚严厉。周代贵族常将被墨刑者用作守门人,以此防止他们逃跑。春秋战国时期,囚犯被派作苦役,秦国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不便直接处罚,便将公孙贾黥面示警。秦始皇时期,规定不遵从焚烧儒家书籍的命令者会被“黥为城旦”,成为修筑城墙的苦役工。
汉初,汉文帝废除肉刑,改为髡钳为城旦舂,对犯人进行更人道的惩罚。然而,黥面在汉代以后仍有存在,如匈奴规定汉使需受黥面才准入其穹庐,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交融。随着时代的变迁,墨刑的执行方式逐渐改变,如晋代对奴婢的惩罚更为严酷,唐代甚至有段成式发现头骨上的“逃走奴”字样,显示其残酷性。南朝时期,墨刑的适用范围和细节更为严格,如宋明帝和梁武帝的法令,而到了北宋,刺配成为常见做法。
辽金元明清各朝对黥刑的规定各有差异,随着社会进步,其残酷程度有所减轻,但始终是一种耻辱的标志。黥刑与早期人类的刺面纹身习俗有关,原始的自我美化和图腾崇拜影响了这种文化的形成,而作为一种刑罚,它反映了早期社会对犯罪的警示和震慑。
黥面也叫雕青,按习俗,男女进入青春期即开始雕青,一生要经历二至四回的刺文施墨,才算完成全过程,是成年、求偶、爱美。武功甚至地位的标志。雕青部位常见于面、胸、背、腹、腿及手等处,文饰包括动植物、人首、太阳以及简单的几何图案,尤以虫蛇纹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