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5: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13:05
《大学古本序》带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
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
《大学》古本
《大学》古本是阳明先生所提倡的、未经朱熹修改正的古本《大学》。
《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阳明子曰:“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其条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故朱熹改本非。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至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
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释,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