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5 10: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6 12:57
当细胞膜处于不活跃状态时,其两侧电位呈现出一个特征性的差异,这种状态被称为静息电位极化。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呈现出内负外正的平衡,这是其基本的电位特性。
当膜电位偏离这个平衡,向内负值增加的方向移动,我们称其为超极化。相反,如果电位向内负值减少的方向移动,即电位变得更接近膜内外的平衡,这被称为去极化。进一步发展,如果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而膜外电位变为负值,这种情况被称为反极化。这是细胞受到刺激后的一种动态反应,通常先经历去极化,然后通过一个过程,即复极化,使膜电位再次恢复到静息时的内负状态。
静息电位作为一种稳定的电位差,尽管普遍存在,但不同类型的细胞其数值各不相同。例如,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通常为-70毫伏,表明膜内电位比膜外低70毫伏。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则更低,大约为-90毫伏,而人的红细胞的静息电位则相对较高,大约为-10毫伏。这些差异反映了细胞种类对电位平衡的独特调节机制。
扩展资料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