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腿抽筋的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9 18: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0:22
祁某 女 78 2009.10.15就诊
主诉:双膝以下抽筋反复发作4年
现病史:双膝以下抽筋反复发作4年,每天早晨4点左右发作,用红花泡脚无明显效果,不冷,稍痛,后背酸,时有头晕,汗多,怕冷,不食凉、酸、辣食物,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调,舌暗红,少苔,脉弦。
辨证:阴阳两虚,筋脉失养
辩证分析:阴液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脚挛急;阳气不足,而见汗多,怕冷。
治法: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柔筋缓急
方拟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
白芍30 炙甘草10 桂枝12 干姜6
川牛膝12 附子10(先煎)
7剂 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第5副药开始,抽筋未再发作,怕冷好转,唇干,面部、双下肢时有浮肿,大便不成形,小便时多时少,舌暗红,少苔,脉弦。
药后病情好转,本次出现阳虚不能化水之象。治疗以酸甘化阴为主,阴阳并补。方用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加减
处方:
白芍30 炙甘草10 生姜10 桂枝10
茯苓20 炒白术10 附子10(先煎) 知母10
竹叶6
7剂 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后,脚腕处抽筋一次,浮肿消失,怕冷,双膝以下发凉尤为明显,受凉后易腹泻,大便稀,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沉弱。
患者下焦阳虚,上焦阴虚火旺,虚火上浮之象明显,治以复阳益阴,引火下行。
处方:
杭白芍45 炙甘草15 生姜10 干姜6
石斛10 制附子12先煎 川牛膝20 小茴香10
陈皮10
7剂 水煎服
四诊:患者自述服诸症基本消失,稍有双膝怕冷,胃喜纳温,腹中肠鸣,无腹胀,口干不欲饮,腰背酸痛,舌红少苔,脉沉弱。
芍药甘草汤合二仙汤加减巩固善后。疏:
杭白芍45 炙甘草15 桂枝10 干姜6
石斛12 知母10 黄柏6 仙茅15
仙灵脾15 巴戟天10 炒白术10 茯苓20
川怀牛膝各15 小茴香10
7剂 水煎服
三个月追访未再发作下肢挛急。
按语: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9、30条,用于治疗伤寒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致脚挛急不能伸展,烦躁,吐逆之证。本例患者年高,阴阳气俱不足,阴津亏虚,筋脉失其濡养,故出现双下肢抽筋,肝木主筋,寅时为手太阴肺经旺盛之时,肺金克木,故抽筋症状多在寅时左右出现;阳气虚衰,卫外不固,不能温养肢体,故怕冷,多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过多进一步损伤阴津,加重筋脉拘急;舌暗红,少苔均为阴液不足之象,治疗宜养阴生津,缓急止痛,同时取附子、干姜、桂枝加强温阳,“阳气者精者养补,柔者养养阴”。方中重用白芍,酸苦而寒,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以收止痉、止痛之功。加附子、干姜养阳,使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桂枝顾护卫阳,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通经缓急之妙用,使阴液得复而筋脉得养则挛急自愈。
二诊时,患者脚挛急有好转,但出现了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此为阳虚不能制水之象。水停下焦,津不化气,则见小便不利;水泛肌表,浸淫肢体,则见头面及下肢浮肿。治疗时仍以酸甘化阴为主,同时增加养阳药,使阴阳并补。方用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加减。在初诊的基础上,增强了温肾利水的功效。患者舌质暗红,故方中又加知母清热润燥;竹叶可清热,通利小便。
三诊时,患者浮肿消失,小便正常,抽筋明显好转,以下肢发凉为主症,结合舌脉可知证属下焦阳虚,上焦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治宜复阳益阴,引火下行。与初诊相比,增加牛膝用量,以引火下行。患者受凉后易腹泻,且大便稀,此为脾胃虚寒之象,故方中生姜与干姜同用,可温补中焦,鼓舞胃气。
四诊时,患者抽筋已有明显好转,双膝怕冷有缓解,而胃脘部怕冷,腹中肠鸣等中焦虚寒之象依然较为明显。故在三诊基础上,增强温补脾肾之功。方用芍药甘草汤合二仙汤加减,又加茯苓与白术健脾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