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9 08: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2:46
到了战国初期,诸侯国的数量锐减。
通过兼并战争或者分裂大国而强大的起来的韩、赵、魏、楚、燕、齐、秦成了华夏大地上不能被忽视的存在,它们合起来被称为“战国七雄”。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已经成为了最强的诸侯国,看不惯谁就揍谁,已经成为常态。
就在磨刀霍霍的秦国想要全面打击山东诸侯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国想要一举灭赵的邯郸之战(又被称为邯郸保卫战),这场仗,秦国败了。
邯郸之战如果没平原君赵国就赢不了,那么太史公为何还用“利令智昏”评价他?
邯郸危急赵国几亡,平原君倾尽家产助赵御秦,其实是赵胜自作自受。
邯郸保卫战只是长平之战的延续。
战国末期,秦赵争雄,秦国想要一统天下,必须先把赵国这块绊脚石搬开,于是秦赵之间无法避免的长平之战爆发了,此战以赵国精锐被坑杀殆尽,秦国损失近半军队告终,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秦国虽是惨胜,仍有再战之力,赵国则彻彻底底地没落了,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之降卒时,只放走了二百多名乳臭未干的少年,足以证明赵国军队中已经空了。
战国时行军作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赵国就不能打了,白起没能趁势灭赵,赵国一旦喘息,就不在好被攻克,因为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可以说全民皆兵。
由于赵国没能兑现割让城池的许诺,秦昭襄王再次命令秦军攻打邯郸想要灭赵,邯郸保卫战就此爆发,但一切都如白起所言,邯郸得到了喘息,结好了诸侯,全民同仇敌忾,秦国再想要灭赵,已数天方夜谭。
平原君赵胜在这场战争中做了什么?
但是战争已经打响,秦昭襄王也骑虎难下,为了拿下邯郸,亲自呐喊助威,增兵增粮,但赵国就是纹丝不动,因为邯郸城内,还有一个积极抵抗强秦的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在邯郸保卫战中充分发挥了光和热,首先就是拉来了魏、楚两国的联军,进行了绝地大反攻,但这是三年之后的事情。
战国时大将攻伐
那么秦国围困邯郸的前三年,平原君做了什么呢,平原君散尽家财,招募敢死队员拼死抵抗强秦,并且把夫人以下的家臣都编到守城的队伍中去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这一度让援军到来前,想要投降的赵国,再次迸发出死守到底的决心。
可以说邯郸保卫战没有平原君赵胜,这场仗早就输了,平原君也在这场战役中,为后世留下了好名声,但这并不是平原君自己想到的,而是门客建议的,当然也从另个一个侧面说明,平原君肯纳谏,四公子当之无愧。
太史公对平原君“利令智昏”的评价代表了什么?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其实未必,因为太史公给平原君的评价很差,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评价平原君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大白话就是,平原君愧对公子称号,看见眼前的利益就会失去理智,不顾一切,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四十余万人,邯郸差点被灭,都是平原君该背的锅。
战国时战争场面
你可能会说平原君和长平之战有什么关系,长平之战最大的黑锅不是赵括背着的吗,其实赵括只能对军事失败负责,平原君该背的锅就是让赵孝成王接受韩国上党的土地,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在上党的郡守冯亭打算献上党十几座城邑给赵,赵孝成王为此询问了平原君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不要白不要,于是乎,赵王就派赵胜去接收土地。
赵胜难道看不出此时的上党郡不能接受吗,当然不是,连默默无闻的平阳君赵豹都能看出这是一场大阴谋,赵胜纵横政坛几十年能看不出吗,当然更不是,为什么会劝谏赵王接收呢,正如太史公而言,因为平原君“利令智昏”。
飞鱼说:
邯郸危急赵国几亡,平原君倾尽家产助赵御秦,其实是赵胜自作自受,虽然邯郸之战没平原君就赢不了,但太史公为何还用“利令智昏”评价他?
因为这是对其最公正的评价。
既然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韩国献上党这件事上,我们就来看看赵国该不该接收这块土地,其实不该,但也不能放任秦国吞掉上党地区,不然对赵国也是十分大的威胁。
战国时守城士兵
那么赵国该怎么处理冯亭献来的上党呢,最好的办法是不接收土地,而选择和韩国一起出兵御秦,这样秦国就找不到在国际上孤立赵国的借口,反而会把山东诸侯吸引过来一起出兵抗秦。
如果赵国一旦接下了这块土地,就会强大己身,而让其余诸侯国忌惮,毕竟秦国的强大在西部,离自己比较远,而赵国的强大就在眼前,这也是长平之战时诸侯不来援救的原因。
战国四公子,其实只是山东六国迂腐贵族政治的缩影,至于他们能不能被称为“君子”,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