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用户与我没有强关系,如何转化变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3:1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23

今天来聊聊:构建信任和用户管理。

有个读者,问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对他来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应该拿出来说说。

问题是这样的:

有一群用户粉丝资源,但是不知道怎么用。所谓粉丝资源,可能是公众号粉丝,可能是QQ群加过的人,常年积累而得,十万,几十万。也可能是实体店拉来的。类似如此。并不是强关系。这样的粉丝资源,如果想做点上转化,卖货,您有什么建议呢?我自己更像文的是这个运营链条的逻辑,应该又那几个环节,而运营在其中可以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

简单了说,是一句歌词: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屠洪刚《霸王别姬》)

复杂了说,那就是今天这篇文章吧,希望对你有启发。

交易的基础

同样一块肉,部位相同、品质相同、重量相同,超市标价30元,菜市场新入住的王屠户一样标价30。

当你决定要买下这块肉的时候,在超市和菜市,你分别会先做什么?

什么都不说,掏钱包或者手机付款就是

什么肉这么贵,让我砍个价先

看看其他便宜的肉有没有类似的部位、品质和重量

对一些人来说,菜市不尝试还个价,就是犯傻,而同样对这些人来说,去超市还价,是更加不可理喻。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不管是菜市还是超市,都不还价。

当然,这群人的反面自然是,不管是菜市还是超市,都要尝试还价,否则就觉得自己亏了的人。

同样品质的东西,同样的价格,在不同的场景下,其可信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发生交易的基础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

第一个是供需。

就是,我要有一个需求需要被满足,而别人可以供应给我解决方案。

第二个是信任。

就是,我要相信我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是一个有效满足我需求的供应。

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平常,我会打开饿了么,因为外卖最省事儿了,不用走过去走回来,也不用择菜烧饭洗碗。

因为我的需求很简单,是填饱肚子,我不在乎便宜或者贵,我也不在乎食材处理是否卫生,会不会吃坏肚子。

但是,如果今天我要请朋友吃饭,那么大概率不会用饿了么叫外卖,最不济,也得是肯德基、麦当劳自己的外卖。

虽然基础需求一样是填饱肚子,但这个时候需求其实复杂了,请朋友吃饭,那么第一不能太寒碜,第二要干净卫生。所以,如果没时间或者不方便去饭店,叫大品牌快餐自己的外卖最合适。

如果这个朋友很重要,根本不可以用外卖解决,那么我就要请他出去吃饭了,这时候,就要看,这个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了,而你和他吃饭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变得重要了。

原因是,在供需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变量去影响信任。

自己随便吃吃填饱肚子,就会信任最简单的:平台总不能这么坑我们用户吧?

朋友一起吃午饭,就要信任再往前一步:平台万一不靠谱,品牌总不能坑自己吧?

当重要的朋友答应一起吃饭时,这个信任就转变成了:哪家餐厅能够承受我的信任,帮我把这事儿弄得漂漂亮点的,我就把这顿饭订到哪家餐厅去。

为什么支付宝啊、蚂蚁金服之类的,只要出现用户质疑知情权问题、个人隐私,他们就立刻服软、道歉?

因为他们是金融类、信用类产品,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信任。所以,他们最怕的就是用户对品牌没有信任概念。

所以,像要促进交易的可能性,就要想办法让用户对你有信任感,于是我们就需要引入信任感如何建立了。

关系与信任

原先的问题,提的其实有一些误会。

强关系未必带来交易,而弱关系,未必就不能转化变现。

上面这句话怎么理解?

线下场景。

我有3个死党,其中有一个从2年前开始卖保险,按说我们穿开裆裤长大的,所以他卖保险,我们都应该支持,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在他那里买过保险,为什么?

因为他在老家,我在上海。主观上无论我多么想要支持他的生意,因为物理界限的隔阂,我都不可能成为他保险工作的业绩。

线上场景。

iPhone的充电线总是不够用,我需要家里有一根,办公室里有一根,丈母娘家有一根,所以除了iPhone随包装带着的那条线之外,我还需要2根充电线,这个时候我必须去另外再买两根。

我经常在某淘宝店买咖啡粉,和老板也算交易了很多次,算是比较强的关系,但是我不太可能去找这个老板,去问他是不是卖iPhone的充电线,所以我只能到处去搜,最后决定还是买亚马逊自己的AmazonBasic品牌的充电线,质量比较有保证。

亚马逊是不需要讨价还价的,所以我和亚马逊之间并不存在强关系,但是并不妨碍我去亚马逊上买充电线。

所以,用户与平台的关系是强还是弱,并不是决定用户是否与平台发生交易的必要条件。

而且,有些时候,并不是用户与平台直接发生交易,而是因为有用户,所以平台可以实现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变现逻辑。

但是,虽然交易本身不需要关系强弱来做支撑,这其中却依然存在另一套逻辑,这个逻辑叫做:

信任。

无论是我不在发小那里买保险,还是我选择Amazon Basic品牌的充电线,背后都存在信任逻辑。

我信任发小不会骗我,所以主观上我会认为如果发小的保险可以无视地域,那么我一定会在发小那里买,因为我信任这个人,连带着我会信任他手上的保险产品。但是,我未必信任保险公司。

我信任Amazon Basic,是因为我买过各种品牌的充电线,但Amazon Basic有一些别的品牌并不具备的好处,譬如说,我不用担心Amazon Basic是否经过MFI认证,因为Amazon一定会做这件事儿;我也不用担心AmazonBasic如果买回来没几天坏了要怎么处理,因为如果用得不爽,30天我退货就是。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的时候,说过小米的例子。小米之家线下店的平效达到了27万元人民币,平效啥意思呢?一个平方米能创造多少收入。平效27万元,相当于4.5个优衣库,6个海底捞,或者6.7家星巴克,仅次于苹果。

原因是,小米这么多年建立起的品牌,让消费者相信:

小米的产品或许不是世界一流,但绝对是性价比超高,进了小米之家,可以闭着眼睛选东西,因为一定不会买错或者买贵了。

罗胖把这个称之为认知战:

认知战就是要建立最终的信任。

所以,你和用户之间,有多么强的联系,没有关系,不是重点,重点是,用户在认知上是否信任你?

《定位》这本书里,其实一直在强调认知。

当消费者口渴时,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不是你?

当消费者想要休闲时,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不是你?

当消费者想要看电影时,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不是你?

只有当消费者想要做一件事儿,而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你的时候,你才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变现。而根本不用在意所谓用户关系是强还是弱。

所以接下来,我会说两件事儿:

1、如何建立信任?

2、如何管理用户?

其实建立信任的方法很简单,和你平时交朋友是一样的。

在这件事儿上,其实我非常推崇小米和男人袜这两个品牌。

小米的案例我想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了,那么我给为男人做袜子的这个品牌打打广告吧。

大概5、6年前,武汉有个创业公司,决定为男人做袜子。

这是一个非常垂直而且细分的品类。

男人袜的运营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有一些亮点值得玩味。

用户群是男人,男人怕麻烦,所以男人袜没有注册流程,只有购买流程。

用户群是男人,男人暗地里都有些共鸣,所以男人袜每次快递的时候,除了袜子,还必然有一把大概15厘米长的纸质尺子+2颗弹珠(现在弹珠么了,取而代之的是贴纸)

用户群是男人,男人有时候有些小趣味,这个趣味让男人袜决定将错就错,让他们的官微自称男人妹

他们说他们要为男人服务,所以,袜子上大开脑洞,除了基本款,还有加厚款针对北方地区,还有防弹袜针对磨损问题,还有防臭袜穿几天都不会臭,还有免洗的一次性袜子穿了就丢??除了袜子,还涉及内裤??毯子之类??

这个品牌的有趣之处在于,你试过、用过,基本上就会留下来,年费续订。

他们很认真的思考,袜子是配件,是消耗品,他们不会频繁打扰消费者,因为消费者需要时必然来找他们。他们珍惜每次与用户接触的机会,只有在这个时候,你会知道他们又在捣鼓什么有趣的玩意儿,之前的什么冰丝毯众筹之类的玩法也是这样去触达。

当然,你会因为他们独特的小情趣去关注他们的社交媒体帐号,然后就不是他来打扰你了,是你主动想要知道他们最近又在搞什么。

信任需要时间,所以不要以为1、2次接触就能搞定用户的信任,不可能的。

再说我从京东用户到亚马逊Prime的转变过程,其实也是很有思考价值的。而这个转换点在哪里呢?

京东退换货已经很方便了,但是有一件事儿彻底让我倒向亚马逊。

还是充电线,有一次有一根充电线有问题,当时这根线已经用了2周了,然后我试着点开订单想要换货,结果亚马逊显示:可以直接退掉。

于是我试了一下,即便包装什么的都没了,亚马逊的快递员还是收走了货品,我试图向他解释我想要换货,但快递员很酷,直接告诉我:

没关系,不需要解释什么,直接退掉就好。

后来还发生过几次类似的情况,从来不需要解释,30天,你想要退,你就退。

这件事儿发生在2014年底,而当亚马逊的Prime对中国区开放时,我就直接加入了Prime会员――国内不限金额免邮+海外购满200免邮,很划算啊。

而关于Prmie的故事,我们下一个话题再说。

关于构建信任,我们其实可以这样总结:

在某些关键细节上坚持优于你的竞争对手,并让用户持续的体验到这些细节。你就可以在认知环节去构建用户对你的信任。

如何管理用户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亚马逊Prime的故事。

Prime会员2005年在美国推出,美国是个物流成本极高且物流速度极慢的地方,而Prime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免邮+2日送达。

所有人都认为99美金一年,卖Prime是一个必然让亚马逊亏本的生意,但结果让*跌眼镜。

2016年亚马逊的总营收为1360亿美元,而订阅服务的营收已经达到64亿美元(订阅服务的90%来自Prime会员费用)。

摩根士丹利的调研报告预测,大约40%的prime会员每年会在亚马逊上花费超1000美元(只有8%的非会员会花费这么多)。报告还发现,prime会员购物次数是非会员的4.6倍。

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IR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亚马逊Prime会员每年在亚马逊平均消费1500美元,而非Prime会员平均每年的消费额只有625美元,两者之间有超过两倍的差距。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又要开始大谈特谈会员营销了?

并不是,我想要和你说的,是如何去管理用户。

只要你有用户,不管他们和你的关系如何,距离远近,你都应该想办法去管理他们。

管理用户有两重含义:

对用户层的划分,方法有很多,基于消费水平的RFM模型,金字塔模型、正态分布模型??

重要的不是用哪一种模型,而是要搞清楚:

对于你的产品来说,用户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

对于生命周期来说,什么阶段是可以转化价值变现的?

如果我们去看一款涉及交易的产品,我们通常会认为,用户在该产品中的生命周期应该是这样:

建立认知――挑选商品――首次交易――交付――再次交易――沉没流失

交易就是变现,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从认知策略上刺激用户去完成第一次交易,并且在第一次交易完成后,在交付中加强用户的交易*,促成再次交易。

这整个过程,是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强化认知――行为的交替过程。

那么,在全量的用户群体中,大致就存在:

还未交易过的用户

已经交易过的用户

多次交易过的用户

很久没再次交易的用户

不再交易的用户

从未交易走到已交易,需要关注其他已经完成过交易的用户,在交易环节中和交付体验环节中,有哪些感受好的地方,拎出来,把它标准化,提供给其他还未交易的用户。

持续迭代,直到这个标准化流程可以成功引导用户从未交易转化成交易。

同样,从多次交易到不再交易,一定也有环节带来了用户流失,找到这些点,优化掉,回顾消费者的留存情况是否发生了正向改变。

对于用户行为管理,其实有很多种方法,有兴趣就留言,我会用一次清单来给你解释。

而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我觉得已经够回答那个问题了。

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其实聊了一个问题:

当我的用户与我没有强关系时,我怎么才能去变现他们的价值?

而亮哥的观点是:

在考虑面向用户的价值变现时,其实无需考虑用户关系。

需要考虑的是:

用户对我是否有充分的认知?

这些认知是否足够支撑他们对我的信任?

我对用户行为的理解是否到位?

我是否有能力去管理用户行为?

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解答,变现问题其实就可以迎刃而解。

#专栏作家#

张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知乎大V,互联网从业者;《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聊产品聊运营,偶尔深度。分享一切有益有趣的内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alsh,基于 CC0协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23

可以通过建群方式变现,转让群主,速度快,而且好友还是自己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23

今天来聊聊:构建信任和用户管理。

有个读者,问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对他来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应该拿出来说说。

问题是这样的:

有一群用户粉丝资源,但是不知道怎么用。所谓粉丝资源,可能是公众号粉丝,可能是QQ群加过的人,常年积累而得,十万,几十万。也可能是实体店拉来的。类似如此。并不是强关系。这样的粉丝资源,如果想做点上转化,卖货,您有什么建议呢?我自己更像文的是这个运营链条的逻辑,应该又那几个环节,而运营在其中可以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

简单了说,是一句歌词: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屠洪刚《霸王别姬》)

复杂了说,那就是今天这篇文章吧,希望对你有启发。

交易的基础

同样一块肉,部位相同、品质相同、重量相同,超市标价30元,菜市场新入住的王屠户一样标价30。

当你决定要买下这块肉的时候,在超市和菜市,你分别会先做什么?

什么都不说,掏钱包或者手机付款就是

什么肉这么贵,让我砍个价先

看看其他便宜的肉有没有类似的部位、品质和重量

对一些人来说,菜市不尝试还个价,就是犯傻,而同样对这些人来说,去超市还价,是更加不可理喻。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不管是菜市还是超市,都不还价。

当然,这群人的反面自然是,不管是菜市还是超市,都要尝试还价,否则就觉得自己亏了的人。

同样品质的东西,同样的价格,在不同的场景下,其可信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发生交易的基础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

第一个是供需。

就是,我要有一个需求需要被满足,而别人可以供应给我解决方案。

第二个是信任。

就是,我要相信我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是一个有效满足我需求的供应。

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平常,我会打开饿了么,因为外卖最省事儿了,不用走过去走回来,也不用择菜烧饭洗碗。

因为我的需求很简单,是填饱肚子,我不在乎便宜或者贵,我也不在乎食材处理是否卫生,会不会吃坏肚子。

但是,如果今天我要请朋友吃饭,那么大概率不会用饿了么叫外卖,最不济,也得是肯德基、麦当劳自己的外卖。

虽然基础需求一样是填饱肚子,但这个时候需求其实复杂了,请朋友吃饭,那么第一不能太寒碜,第二要干净卫生。所以,如果没时间或者不方便去饭店,叫大品牌快餐自己的外卖最合适。

如果这个朋友很重要,根本不可以用外卖解决,那么我就要请他出去吃饭了,这时候,就要看,这个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了,而你和他吃饭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变得重要了。

原因是,在供需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变量去影响信任。

自己随便吃吃填饱肚子,就会信任最简单的:平台总不能这么坑我们用户吧?

朋友一起吃午饭,就要信任再往前一步:平台万一不靠谱,品牌总不能坑自己吧?

当重要的朋友答应一起吃饭时,这个信任就转变成了:哪家餐厅能够承受我的信任,帮我把这事儿弄得漂漂亮点的,我就把这顿饭订到哪家餐厅去。

为什么支付宝啊、蚂蚁金服之类的,只要出现用户质疑知情权问题、个人隐私,他们就立刻服软、道歉?

因为他们是金融类、信用类产品,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信任。所以,他们最怕的就是用户对品牌没有信任概念。

所以,像要促进交易的可能性,就要想办法让用户对你有信任感,于是我们就需要引入信任感如何建立了。

关系与信任

原先的问题,提的其实有一些误会。

强关系未必带来交易,而弱关系,未必就不能转化变现。

上面这句话怎么理解?

线下场景。

我有3个死党,其中有一个从2年前开始卖保险,按说我们穿开裆裤长大的,所以他卖保险,我们都应该支持,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在他那里买过保险,为什么?

因为他在老家,我在上海。主观上无论我多么想要支持他的生意,因为物理界限的隔阂,我都不可能成为他保险工作的业绩。

线上场景。

iPhone的充电线总是不够用,我需要家里有一根,办公室里有一根,丈母娘家有一根,所以除了iPhone随包装带着的那条线之外,我还需要2根充电线,这个时候我必须去另外再买两根。

我经常在某淘宝店买咖啡粉,和老板也算交易了很多次,算是比较强的关系,但是我不太可能去找这个老板,去问他是不是卖iPhone的充电线,所以我只能到处去搜,最后决定还是买亚马逊自己的AmazonBasic品牌的充电线,质量比较有保证。

亚马逊是不需要讨价还价的,所以我和亚马逊之间并不存在强关系,但是并不妨碍我去亚马逊上买充电线。

所以,用户与平台的关系是强还是弱,并不是决定用户是否与平台发生交易的必要条件。

而且,有些时候,并不是用户与平台直接发生交易,而是因为有用户,所以平台可以实现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变现逻辑。

但是,虽然交易本身不需要关系强弱来做支撑,这其中却依然存在另一套逻辑,这个逻辑叫做:

信任。

无论是我不在发小那里买保险,还是我选择Amazon Basic品牌的充电线,背后都存在信任逻辑。

我信任发小不会骗我,所以主观上我会认为如果发小的保险可以无视地域,那么我一定会在发小那里买,因为我信任这个人,连带着我会信任他手上的保险产品。但是,我未必信任保险公司。

我信任Amazon Basic,是因为我买过各种品牌的充电线,但Amazon Basic有一些别的品牌并不具备的好处,譬如说,我不用担心Amazon Basic是否经过MFI认证,因为Amazon一定会做这件事儿;我也不用担心AmazonBasic如果买回来没几天坏了要怎么处理,因为如果用得不爽,30天我退货就是。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的时候,说过小米的例子。小米之家线下店的平效达到了27万元人民币,平效啥意思呢?一个平方米能创造多少收入。平效27万元,相当于4.5个优衣库,6个海底捞,或者6.7家星巴克,仅次于苹果。

原因是,小米这么多年建立起的品牌,让消费者相信:

小米的产品或许不是世界一流,但绝对是性价比超高,进了小米之家,可以闭着眼睛选东西,因为一定不会买错或者买贵了。

罗胖把这个称之为认知战:

认知战就是要建立最终的信任。

所以,你和用户之间,有多么强的联系,没有关系,不是重点,重点是,用户在认知上是否信任你?

《定位》这本书里,其实一直在强调认知。

当消费者口渴时,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不是你?

当消费者想要休闲时,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不是你?

当消费者想要看电影时,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不是你?

只有当消费者想要做一件事儿,而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品牌是你的时候,你才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变现。而根本不用在意所谓用户关系是强还是弱。

所以接下来,我会说两件事儿:

1、如何建立信任?

2、如何管理用户?

其实建立信任的方法很简单,和你平时交朋友是一样的。

在这件事儿上,其实我非常推崇小米和男人袜这两个品牌。

小米的案例我想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了,那么我给为男人做袜子的这个品牌打打广告吧。

大概5、6年前,武汉有个创业公司,决定为男人做袜子。

这是一个非常垂直而且细分的品类。

男人袜的运营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有一些亮点值得玩味。

用户群是男人,男人怕麻烦,所以男人袜没有注册流程,只有购买流程。

用户群是男人,男人暗地里都有些共鸣,所以男人袜每次快递的时候,除了袜子,还必然有一把大概15厘米长的纸质尺子+2颗弹珠(现在弹珠么了,取而代之的是贴纸)

用户群是男人,男人有时候有些小趣味,这个趣味让男人袜决定将错就错,让他们的官微自称男人妹

他们说他们要为男人服务,所以,袜子上大开脑洞,除了基本款,还有加厚款针对北方地区,还有防弹袜针对磨损问题,还有防臭袜穿几天都不会臭,还有免洗的一次性袜子穿了就丢??除了袜子,还涉及内裤??毯子之类??

这个品牌的有趣之处在于,你试过、用过,基本上就会留下来,年费续订。

他们很认真的思考,袜子是配件,是消耗品,他们不会频繁打扰消费者,因为消费者需要时必然来找他们。他们珍惜每次与用户接触的机会,只有在这个时候,你会知道他们又在捣鼓什么有趣的玩意儿,之前的什么冰丝毯众筹之类的玩法也是这样去触达。

当然,你会因为他们独特的小情趣去关注他们的社交媒体帐号,然后就不是他来打扰你了,是你主动想要知道他们最近又在搞什么。

信任需要时间,所以不要以为1、2次接触就能搞定用户的信任,不可能的。

再说我从京东用户到亚马逊Prime的转变过程,其实也是很有思考价值的。而这个转换点在哪里呢?

京东退换货已经很方便了,但是有一件事儿彻底让我倒向亚马逊。

还是充电线,有一次有一根充电线有问题,当时这根线已经用了2周了,然后我试着点开订单想要换货,结果亚马逊显示:可以直接退掉。

于是我试了一下,即便包装什么的都没了,亚马逊的快递员还是收走了货品,我试图向他解释我想要换货,但快递员很酷,直接告诉我:

没关系,不需要解释什么,直接退掉就好。

后来还发生过几次类似的情况,从来不需要解释,30天,你想要退,你就退。

这件事儿发生在2014年底,而当亚马逊的Prime对中国区开放时,我就直接加入了Prime会员――国内不限金额免邮+海外购满200免邮,很划算啊。

而关于Prmie的故事,我们下一个话题再说。

关于构建信任,我们其实可以这样总结:

在某些关键细节上坚持优于你的竞争对手,并让用户持续的体验到这些细节。你就可以在认知环节去构建用户对你的信任。

如何管理用户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亚马逊Prime的故事。

Prime会员2005年在美国推出,美国是个物流成本极高且物流速度极慢的地方,而Prime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免邮+2日送达。

所有人都认为99美金一年,卖Prime是一个必然让亚马逊亏本的生意,但结果让*跌眼镜。

2016年亚马逊的总营收为1360亿美元,而订阅服务的营收已经达到64亿美元(订阅服务的90%来自Prime会员费用)。

摩根士丹利的调研报告预测,大约40%的prime会员每年会在亚马逊上花费超1000美元(只有8%的非会员会花费这么多)。报告还发现,prime会员购物次数是非会员的4.6倍。

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IR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亚马逊Prime会员每年在亚马逊平均消费1500美元,而非Prime会员平均每年的消费额只有625美元,两者之间有超过两倍的差距。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又要开始大谈特谈会员营销了?

并不是,我想要和你说的,是如何去管理用户。

只要你有用户,不管他们和你的关系如何,距离远近,你都应该想办法去管理他们。

管理用户有两重含义:

对用户层的划分,方法有很多,基于消费水平的RFM模型,金字塔模型、正态分布模型??

重要的不是用哪一种模型,而是要搞清楚:

对于你的产品来说,用户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

对于生命周期来说,什么阶段是可以转化价值变现的?

如果我们去看一款涉及交易的产品,我们通常会认为,用户在该产品中的生命周期应该是这样:

建立认知――挑选商品――首次交易――交付――再次交易――沉没流失

交易就是变现,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从认知策略上刺激用户去完成第一次交易,并且在第一次交易完成后,在交付中加强用户的交易*,促成再次交易。

这整个过程,是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强化认知――行为的交替过程。

那么,在全量的用户群体中,大致就存在:

还未交易过的用户

已经交易过的用户

多次交易过的用户

很久没再次交易的用户

不再交易的用户

从未交易走到已交易,需要关注其他已经完成过交易的用户,在交易环节中和交付体验环节中,有哪些感受好的地方,拎出来,把它标准化,提供给其他还未交易的用户。

持续迭代,直到这个标准化流程可以成功引导用户从未交易转化成交易。

同样,从多次交易到不再交易,一定也有环节带来了用户流失,找到这些点,优化掉,回顾消费者的留存情况是否发生了正向改变。

对于用户行为管理,其实有很多种方法,有兴趣就留言,我会用一次清单来给你解释。

而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我觉得已经够回答那个问题了。

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其实聊了一个问题:

当我的用户与我没有强关系时,我怎么才能去变现他们的价值?

而亮哥的观点是:

在考虑面向用户的价值变现时,其实无需考虑用户关系。

需要考虑的是:

用户对我是否有充分的认知?

这些认知是否足够支撑他们对我的信任?

我对用户行为的理解是否到位?

我是否有能力去管理用户行为?

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解答,变现问题其实就可以迎刃而解。

#专栏作家#

张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知乎大V,互联网从业者;《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聊产品聊运营,偶尔深度。分享一切有益有趣的内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alsh,基于 CC0协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6:23

可以通过建群方式变现,转让群主,速度快,而且好友还是自己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贷款记录在征信保留几年? 安徽徽商城有限公司公司简介 安徽省徽商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理念 2019哈尔滨煤气费怎么有税? 快手删除的作品如何恢复 体育理念体育理念 有关体育的格言和理念 什么是体育理念 万里挑一算彩礼还是见面礼 长28厘米左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能剪出几个直径是4的半圆? 长28厘米左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能剪出几个直径是4的半圆? steam版地平线4黑屏但是有声音? steam地平线4每次登录都重新开始 地平线4直接用steam启动吗 人呼出的气体是氧气多还是二氧化碳多? 吹气球时,吹出的气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吸烟吹出去的是什么,二氧化碳? 人嘴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 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还是一氧化碳 人工呼吸的时候呼出去的不是二氧化碳吗,对昏迷的人 人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吗? 人吹得气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人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吗? 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人工呼吸呼出的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人工呼吸是呼出的气体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电风扇吹的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吹出来的气体和呼出来的气体可是一样的? 用户与我没有强关系,如何转化变现? 为工作关系,手泡在酒精里过久,起了很多皱纹,请问应该怎么保养 谁都能揉出膜,宜家手电钻揉面做面包的做法 到异地工作需要办理农业银行银行卡,请问现在异地办理银行卡是怎样的操作流程,需要携带哪些证件或证明? 拔火罐为什么要先用针或者梅花针,扎几下。才点火拔罐?!这样好吗?不扎行吗 第一天扎了梅花针,第二天月经就提前来了,扎的右肩,拔出来一些血和 用梅花针、拔罐方法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梅花针疗法是怎么治疗颈椎病的呢? 请问你在LFS上安装好GNOME了吗? 献血到底好还是不好? 很多年轻人献血,献血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这么说? 到底献血好不好 请问献血是好还是不好? 现代医疗的发展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献血到底好还是不好|? 人体献血好还是不好? 献血是好还是不好呢?听到有人说献血伤身 请专业人士回答:献血到底对身体有好处还是有坏处?还是均没有呢? 献血到底好不好啊? 这个帽子是男款女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