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西方节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2:4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5:54
时下,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而且年轻人更多。我们在这个现象的背后能够看到许多,也能随之引起许多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接受这个现实,不要用抵制的情绪看待西方节日,不要认为过西方节日就是崇洋媚外。全球化是现代世界的趋势,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无法必免的。要是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无异于文化领域的闭关锁国,这是不正确的。所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有选择地接受外来的文化。
我认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心理动机是对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外来节日冲击传统节日的一种焦虑和担心,而更深层次的原因便是国民的认知没有和国际接轨,眼界没有打开。我们中国的文化脉络是在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一段源远流长而没有被割断过的文化脉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的文化有些许的我主文化中心的倾向,这种倾向一直保护着我国文化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纯净性。当打开国门时,我们看到了我们没看到过的文化现象,没见过的文化形式,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尝试并体验更多新的文化,而节日作为集中体现文化的一种良好的载体,是最容易在传播和交流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刚睁开眼镜放眼全球的中国人去过西方节日的做法是很合理的事情。
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重要的一点是偏重于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人文主义。西方节日更关心人与人之间以及每个人内心的体验,例如感恩节、宽扎节等节日是唤起人与人之间良好社会关系,唤起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让每个父母有意识的体会到自己身为人父人母的感受,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这样的节日很好的补充了我们国家自己没有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体现出这一点,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大家为了共同的文化元素过的,这些节日探究的是外在的世界,并不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例如端午是纪念屈原,唤起爱国主义精神,清明是祭祖扫墓,提醒孝敬祖先的道德,七夕是赞扬牛郎和织女感人的爱情。这些节日并没有使得过节的每个人有自我存在的心理体验。中国文化就像是山水画,没有多少人存在画面中,西方文化就像是油画,不少存在对每个人的细细刻画。这是文化差异,没有好坏之分。
那么这些节日既然可以传承千年,为什么现在出现危机了呢?我个人认为是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造成的。这些节日生于持续千年的社会制度,成长于持续千年的社会制度,从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古木。如今社会制度巨变,生产关系巨变,这一棵棵参天古木从生长了千年的土壤中被挖出来,又被移植于全新的土壤中,它能不能存活,要有多久才能存活都是不定数。不得不承认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这种文化和社会变迁不协调所产生的断层是一个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严厉考验。而西方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其本是并驾齐驱的,相辅相成的,这种坚实的基础加上西方社会经济方面的优势,西方文化在全球引发文化冲击波,再被震动之后,中国人文化被冲击的危机感随即产生了。
复兴我国的传统文化,捍卫中国的文化纯洁与完整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一带年轻人的身上,任重而道远,而且举步维艰。在这方面,我表示悲观,我们教学模式是西方的,课程的经典理论是西方的,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西方的,整个西方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渐取代从前的传统意识形态。为什么西学可以大行其道?说明传统的理念、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中国社会。现状是,国民不怎么注重传统文化生活不会有什么不便,但是实事说明英语、数学学不好,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掌握是失业、饿肚子的残酷实事。就算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发表论文、评定国学大师的标准都死西方的规则和标准。这一且都说明一个实事,我们国家的文话正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我认为要想真真的光复我国的文化就要取得主动权,就要自己制定规则,让别人去遵守。虽然这个目标不易达成,但是从现在的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成为经济强国是光复我国文化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较快发展,与时间赛跑。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546290100bot2.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5:55
现在很多人都过西方节日,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小学生一般都是英语老师带着过圣诞节,图一个热闹的气氛,说明人们在逐渐接受西方文化,过西方节日也挺好的,西方还过中国的节日呢,都是互相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5:55
与时俱进 文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