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20 01: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5:19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据历史记载,开始于战国末期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汉朝时期。寒食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与“旧时江南多瘟疫”有关,这也是寒食节的历史背景。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楚武王之子项燕因为身为王子的身份不肯行跪拜礼,被楚国贬为封狼居胥。他离开楚国之后,在江南一带四处流浪,最后在吴国落脚。后来,项燕接到楚武王的召唤回到楚国,但在回国途中却因途经岳阳楚山而患上了瘟疫,不幸而亡。为了怀念项燕,人们在每年四月初三这一天不点灯火,不生火做饭,称之为“无火节”。
后来,人们又发现在这一天参观墓地祭祖既容易招惹鬼怪,又容易引发瘟疫传播,于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寒食节。寒食节除了有吃冷食、禁火禁灶等传统活动外,还有扫墓祭祖的活动。关于寒食节的历史背景也与此有关,由于旧时江南瘟疫频发,人们为了远离瘟疫,往往选择在寒食节这天祭祖、扫墓,以祈求祖先保佑一家平安。
寒食节的主要价值: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